通讯员的稿件为什么不一定会被媒体采用
作者:梁萍
一通讯员以读者来信方式向湖北日报反映,说他的许多稿子得不到报社的采用,并希望报纸各版编辑都要更加重视基层通讯员和读者的来稿,多选登其中的好稿,以把报纸办得更好,让读者更爱看。(见3月13日湖北日报第10版)
通讯员的稿件为什么不一定会被媒体采用呢?尤其是传统纸媒体。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当然更多的是理解。因为笔者和反映问题的通讯员一样,现在也是个业余“记者”,而且还是由之前的“专业”型改行“业余”型的,所以,能知道和体会到一些编内编外的事。
传统纸媒,其载体容量是有一定限制的。于是,编辑们是尽量在有限的版面里编发更多的稿件。但是,提供稿件的人太多了,比如编内有记者,编外有特约记者,通讯员,特约通讯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等等,尤其是编外写稿人群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在编辑的案头,每天所堆放的稿件有如小山一座座。所以,如果大家都想把自己的稿子让编辑们一一刊发在有限的载体上,这是不可能的。用稿数量限制问题,这是媒体为什么会不采用一些稿件的原因之一。
媒体刊发稿件,会在总体“质量”上做选择,而且还会注意舆论的导向问题等。编辑们面对大量如山的稿件,一般都会一一看过的,然后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择优录用。这不但是对媒体的负责,对读者的负责,对采写稿件人的负责,而且,这也是编辑对自己的负责。不知大家看到所刊发的稿件没有,其内容甚至标题等,编辑们在上面付出了多少?一篇刊发的稿件,里面是采写人和编辑的共同心血。所以,编辑们在注重稿件的“质量”的原则下,只能择优用稿了,不够“质量”的哪怕是编内记者采写的也不会刊发,够“质量”即使是“无名小卒”采写的也会录用,够“档次”的照样上头版头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一家媒体里面是有多少记者?然而,一天又刊发了多少记者的稿件?如此一来,就会有许多包括记者在内的人写的稿件不被媒体录用。用稿质量问题,这是媒体为什么会不采用一些稿件的原因之一。
这位向报社反映自己稿件许多不被录用的通讯员,其所投稿件应该是以新闻报道稿为主的吧!新闻报道稿,真实性是生命。记者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性相对较强。记者是媒体编内人员,不谈法律从行政上可以约束。所以,媒体对他们的新闻稿件的真实信任度相对会高些,于是可“放心”使用。而编外如通讯员等的“自由”写稿人,其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就无法确定和无从考证了,所以,有时会在模棱两可下被编辑“放弃”。当然,这也不完全是这样的。对此种矛盾,该如何解决呢?个人意见,若有新闻发生请尽快与媒体报料,让记者来采写,或者与记者合写。若是独立采写,请尽量在稿件后向媒体提供一些“佐证”该消息真实性的资料。当然,还有其它方式。另外,新闻要具备及时性,否则新闻就成旧闻了。目前,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尤其是在快捷传播作用上。所以,编外通讯员等在采写好新闻稿后,尽量不要用传统的邮局书信方式寄投给媒体,有条件的话请用电子邮件和QQ等方式传给媒体,或者传真方式也可。这样一来,新闻的及时性就不会被投稿方式而打了折扣。消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问题,这是媒体为什么会不采用一些稿件的原因之一。
通讯员的稿件不一定会被媒体采用的原因还有许多。如稿件内容与媒体类别和栏目的对应,事件价值大小与媒体的“级别”的对应,一稿多投造成“泛滥”数媒等等。
因此,如通讯员等编外采写人员的新闻稿件不一定会被媒体“照单如数”采用,我们编外的采写人员,要“心平气和”地对媒体予以理解,认真写稿,并写出好稿。任何有“价值”的稿件,相信不会被媒体无端“毙弃”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一篇好稿是写稿人,媒体和编辑共同的“颜面”,管它是编内编外人员采写的,谁都不会轻易放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