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孩子牵手走过

(2011-03-14 08:28:33)
标签:

楚鲁墨人

山东广播电视报

胜利版

家有儿女

天宝斋

分类: 闲来散记

 

 前几天《山东广播电视报·胜利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给孩子的一封信》(详见2011年第7B17版),是我在200610月写的。那时候,孩子刚考上油田一中,语文课本上有要求,我只是照章办事。写完后,给了孩子,孩子又像交家庭作业似的交给了老师。今年春节,我看见报纸上有个征稿启示,便发了个邮件,没想到竟然发表了。

 其实,对教育孩子来说,我实在是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更没有那些自以为荣、沾沾自喜、沽名钓誉的光鲜和资本。可每次想到跟孩子牵手走过的,她高中的成长过程、她经历的人生第一次高考,有好多的事,历历在目,有好多的话,还想絮絮叨叨,或许能给为正在读高中的父母们一些参考。

 我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都非常幸运。老师们优秀,自己努力,再加上运气好,越是重要的考试越是有突出的表现。因此,中考的时候,她凭高分被选拔进了油田一中的实验班。在第一学期,每逢周末放假的时候,她经常跟我们说,同学们如何刻苦、如何用功,我们当时并不在意,也没有想到忧虑已经提前到来:第一学期下来,她的成绩明显下降。跟她沟通后知道,她还陶醉在中考胜利的喜悦中,对高中的学习方法不了解、不适应,没等她缓过神来,同学们仿佛都跑出了好几百米远。

有人说,孩子的成绩单就是学习的“晴雨表”。我认为,看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能单纯看每科考试的成绩如何,而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比如方法好不好、学习的兴趣变化。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尽可能通过跟班主任、任课老师,面对面地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包括上课听讲、作业完成和学习方法。第一学期参加完家长会,从班主任和老师那里得到的情况与我们分析的一致。于是,我们开始帮助孩子理思路、捋办法。在我们看来(包括自己的学习经历),初中的学习基本上是老师牵着手,以灌输为主;在高中,老师只是给学生引路,多以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为主。学习方法,就像一块“敲门砖”,孩子摸不着门,家长和老师要多引导。她母亲从网上搜索打印了好多关于高中学习的方法、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包括北京四中等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然后经过筛选、消化处理后,跟孩子进行了讲解。这包括: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要跟得上老师的思路,特别是要记住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还有,老师课后安排的为了消化和增强记忆、巩固知识的作业题,都要认真以对。

 到了高二,学校要分文理科。我们问孩子,她说喜欢文科。我们当时静下心来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大环境来讲,文科的就业有一些局限,更不用说我们所从事的石油行业。但有两点是很欣喜的:一是她喜欢文科课程;一是油田一中当时重点提高文科升学率,组建文科实验班,从理科实验班中选派优秀老师,担任班主任,授课。于是,孩子学了文科,从理科实验班转到了文科实验班,班主任和有些任课老师都没有调整。

 分完科后,有好多课程对她来说,都是新的。我们以前学的是理科,对文科了解不多。但我们想,不管文科理科,都有个共性,就是要悟道,要得法,知识要不断地积累,这是硬道理。而且,高二年级一定要咬紧牙关,把基础打牢,为高三的冲刺积蓄能量。

 可能大家都比较关心转学的事。起初,我们生怕对不住孩子,也动过心。之所以没办转学,主要是考虑到工作忙,条件不允许,没法到外地陪读。再者,转到外地后,孩子也不一定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旦没有家长照看,约束力可能就差点。权衡利弊后,我们跟孩子说了,咱铁了心就在东营参加高考,做一个“没有雨伞的孩子”,来个破釜沉舟,断绝退路;同时希望孩子放下包袱,不要有顾虑,只有向前跑、往前冲。

 在陪读的问题上,有些学生的家长比我们做的好,高一就陪读。孩子读高二的时候,我们问她,她说不需要。同时我们征求了班主任的意见,老师也说高二没有必要,建议我们有条件的话,高三陪读。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是一年。到了高三,我们按照老师的建议陪读,在学校附近租了套房子。孩子在学校里有宿舍,午餐和晚餐在学校吃,中午在宿舍休息。陪读的时候,我尽量减少应酬,坚持每天晚自习后到学校门口接她。她母亲在生活上付出的更多,总是抽时间多跟孩子在一起,经常买些好吃的、好喝的,给她补充营养。

 我们能感觉出来,孩子到了高三,学习就紧张了起来。有一段时间,她出现了心急、焦躁的情绪,由于我们发现的早、沟通的及时,慢慢地将这些不好的情绪化解了。

 有一天晚上,孩子回来后,看电视时间稍长了一点。我可能嫌她没有一点紧迫感,重重的说了几句,她便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早上,在我的床头柜上,发现了孩子给我的一封信。这也是孩子第一次给我写信,一张A4的复印纸,写得满满的,我至今还保存着。

 孩子的信,沉甸甸的。在学校里,老师着急,天天敦促着学习;同学们之间,暗自较着劲,比着学;再加上她自尊心很强,自我加压,整天就是学习学习。孩子晚自习回来后,很想跟家里人说说学习以外的事情,聊聊天,换换心情。可到了家里,我们又在唠叨,她感觉很不爽。后来,我跟她母亲商量,只要孩子回来,她不说学习的事情,我们都不能提。我们觉得,她越是紧张,我们越是要给她一个宽松的氛围。

 我知道,晚上用温水泡脚对活血、解乏有好处。有一天,我对孩子说:“从今天开始,你爸每天晚上都给你端洗脚水”。于是,我每天晚上把她接回来后,烧好水,调好水温,把洗脚盆端到孩子的跟前。这一端,从冬天开始,一直坚持端到了她参加完高考,一天也没有落下。

 高考前的一个多月,孩子觉得什么都不会,脑子一片空白,有些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孩子急得直哭,她母亲告诉她很正常,安慰她不要急,提醒她这段时间不要做太多的题目,特别是不要碰难度比较大的题,要静下心来,多看看课本,多翻翻平时的考试卷,尤其是看看过去做错的题。

 最难忘的是孩子高考的那几天。高考前一天,我们让孩子早点休息,把心态调整好,跟平时的考试一样。平时的基础打得很好,只要认真一点,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并约好,明天第一门课考试完的时候,不要去接她。

 我们在家里的心情,也跟进考场一样。中午做好饭后,她进门的时候,脸色腊黄,让我们很忐忑,也不敢问她考得怎样。吃饭的时候,她只是吃了几口饭、一点菜,放下筷子,睡觉去了。下午送她上学的路上,我简单的说了一句,不管考过的怎样,过去的就过去了,接下来的考试,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不言放弃。也算是给她打打气、鼓鼓劲。后来才知道,第一门考的语文,她觉得作文跑题了,后悔不及。作文题目是: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孩子简单的跟我们说了,写的是关于母爱,通过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激母亲,见证母爱的伟大。当时我一想,这个绝对跑不了题,相反比“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这些题材,立意更深远,再加上她的字写的好,卷面整洁,更容易得高分。在后来的考试中,她的状态调整好了,也渐入佳境。这些,都能从她脸上的表情读的出来。在考完文综后,由于题量比较大,她说在打完铃交卷的时候,她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似的,一点劲都没有了……

 现在我还记得,2009624日下午,是山东省公布分数线、查分数的时间。我们好不容易查到后,都吃了一惊,孩子竟然考626高出文科一本分数线30分后来到学校填报志愿时,我们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的语文单科成绩,是油田一中文科第一名。

 有朋友问我,当时我跟孩子有个约定三年之后,孩子考上北京、上海的一流大学,我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兑现了吗?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被上海一所名牌大学录取。而我,真的有点惭愧,还没有加入组织,但我每天坚持临池不辍。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国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的一句诗:大力煎熬八十年。俗话说,十年出个画家,三十年出个书家。学书不易!林散之先生如此,愚笨的我更要潜心修炼,大力煎熬,再与孩子牵手同行!

                                            《山东广播电视报·胜利版》2011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