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告、手机 |
我们最早看到的手机的附加功能,是一种身份象征。曾几何时,拿手机的人一定是一个在江湖上有身份的人,以至于手机的俗名都变成了“大哥大”。其后,电子计算机的大信息量运算、存储技术被移植到手机,让手机有了文字短信编辑传输功能,进而有了图形传送、音乐传送和播放、视频传送播放功能。这些功能,让手机变成了一个集成的信息传输和接受载体,具有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__流媒体的功能,而且成为第五媒体中应用最广泛的主流媒体。与四大媒体比较,以“移动视讯通”为代表的手机媒体具有以下诸方面的特征:
1移动性:时下,人们走出家门时的一个常见习惯,就是要检查一下是否带了手机、钥匙和钱包。钥匙和钱包的使用频次是有限的,而手机则是人们时时要用的工具,它随着人们的活动处于不断的移动之中,离开了主人,手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理由。
2私密性:以往的四大媒体都是公开的。尽管互联网为个人设置了很多个性化的、私人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但是在监控之下的,一些个人隐私和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信息仍然不方便通过互联网传输。而手机则不同,尽管现在也有了个体对群体的技术应用,但其主要方式还是一对一的,使用者通过手机发出个人的信息,个人消费从手机上收到的信息,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
3互动性:互动性是报纸、广播、电视媒体所不具备的,它们的信息传输是单向的,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要在信息传输系统之外去实现,而且实现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长到人们几乎忽略了其反馈影响。互联网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互联网的互动性受其固定性制约,不能实现时时互动。手机媒体在这方面有了飞越性的进步,它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受信息,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如召开电话会议,使用者既是信息源,同时也是信息受众,其身份在随时转换。
4泛众性:国家信息产业部到的统计表明,2007年4月,中国大陆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4.8亿部,是目前数量最大的终端媒体,使用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4%,几乎覆盖了全部健康的劳动人群和学习人群。
5分众性:与四大媒体不同,手机媒体具有强烈的分众性,其泛众性并不影响其使用者人群的分层。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价格、功能、品牌等因素。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媒体,人们又会根据其对信息需求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手机,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手机所传输的内容。
6实时性:手机媒体并不排除使用高清设备摄制的内容,但是,由于手机自身的小屏幕特点,没有必要投入很大资金去摄制功能过剩的内容。另外,手机日益完善的拍摄视录听功能,使手机自身就能完成即时摄制、即时编辑、即时发送、即时消费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事件突发现场或者需要反映实景的场合,手机的实时优势就更加明显。
7立体性:手机媒体集成了视、听、图、文形式的内容,成为立体化的媒体,这是以往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所没有的,而互联网上的视听图文内容,也是才集成起来。另外,从传输技术系统来看,手机媒体也是立体的,卫星与地面基站相结合的无线通信网络,把卫星定位技术引入手机通信网络后,让手机媒体增加了更多功能,更大的灵活性。
8娱乐性:视频、音频、图、文内容的高度结合,使手机不仅有了获得信息的功能,还成为一个多种形式结合的娱乐载体。通过手机,可以参与多种娱乐活动,手机自身也具有动漫、演唱、聊天等娱乐内容。
9精准性:手机媒体的推送技术、小区广播,可以让信息到达指定的区域、号段和特征人群,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10经济性:手机媒体用于传播商用信息,其内容的创意、制作、传输成本小,到达率高,合理的性价比,极小的投资冗余(投资浪费),符合价值工程原理,较之四大媒体的商用广告投放更有经济优势。
11扩展性:手机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信息量大,不受篇幅、长度限制,内容可以随时扩展、修改,不像四大媒体信息扩展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那样高。
12实务性:手机媒体上的信息传播本身就是商业实务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其他商业实务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互动来完成市场调查研究,来推动商品销售,来促进各种公关活动的互动开展。
13自由性(时空无限制性):只要有传输网络,信息就能到达,不受任何时间、地点限制和人为干预。过去、现在、的信息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查阅、收看,所需求的将来的信息可以预约,以最短的时间等待实现。
14持续性:对有用信息可以下载保持,也可以很方便地继续传输给需要的人,形成持续不断的传播。
以上是截止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手机媒体的一些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为手机媒体的未来蕴藏了巨大的能量,因而在新一代媒体中脱颖而出。充分利用这些特征,飞天流影开发运营的移动视讯通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在3G到来时,定会创造出一幕移动网络的产业神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