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2011-02-25 13:05:30)
标签:
育儿 |
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没有人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
反问句改陈述句之典型错误
将“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改为陈述句
错误情况:
一、谁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二、谁也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原因分析:1,对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原则不清楚,即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2,一部分同学对例句的意思本就不怎么明白,,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说的是:青海湖的景色十分美丽,大家都认为着只会在梦幻中才能见到,而不可能是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纠错对策:1,教师告诉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课文中句子的理解,一定要联系课文的前后来理解,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如果是单独出现的句子,则要注意一个诀窍,在反问句中用到了否定词“不,不能”之类的词,在陈述句中相应的位置,就不出现这些词语,而肯定的语气,相反,在反问句中没有出现否定词语的地方,肯定的陈述句倒要用到否定性的词语:不没有……
比如这一句就应该这样改:、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改为:
1、谁也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只相信是大胆的梦幻。
2、谁都不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只以为是大胆的梦幻。在我所看到的回复中,下面两帖是正确的——
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需要了解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达的感受、反问句的特点、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以及这个句子的结构特点。
一、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达的感受:文章标题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表明作者认为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文章结尾又照应开头:“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的神奇使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致觉得眼前的景象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
二、反问句的特点:反问句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相反的疑问句: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义。
反问句改陈述句之典型错误
将“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改为陈述句
错误情况:
一、谁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二、谁也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原因分析:1,对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原则不清楚,即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纠错对策:1,教师告诉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课文中句子的理解,一定要联系课文的前后来理解,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这一句就应该这样改:、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
改为:
1、谁也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只相信是大胆的梦幻。
2、谁都不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只以为是大胆的梦幻。在我所看到的回复中,下面两帖是正确的——
没有人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2 楼孤独到底老师)
谁都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6 楼亦为水老师)
下面的改法值得商榷——
谁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按:意思与原句相反。)
我们不能说这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按:前半句与原句意思相反,后半句不明确。)
谁都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按:改动太大,少了半句。)
谁都不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觉得它是大胆的梦幻. (按:意思基本与原句相符,后半句不必改动。)
谁都认为这是大胆的梦幻,而不是大自然的现实.(按:内容相符,但颠倒了语序。)
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需要了解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达的感受、反问句的特点、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以及这个句子的结构特点。
一、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达的感受:文章标题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表明作者认为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文章结尾又照应开头:“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的神奇使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致觉得眼前的景象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
二、反问句的特点:反问句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相反的疑问句: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