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乌 八保山 戚家军的故事 八宝山的传说

(2010-09-15 15:26:05)
标签:

陈三

义乌

金宝贝

八宝山

陈大成

旅游

分类: 旅游景点荟萃
奇景处处八宝山
义乌新闻网 2010-7-25 8:55:25 

  滔滔义乌江水,顺磐安大盘山而下,分南江北江在佛堂上游汇合,自东向西向前奔流……而八宝山、石牛山、云黄山、蜀山等,与义乌江形成远山、近水、风貌古镇融合统一的壮观景象。

  乘车来到山灵水秀的佛堂倍磊,除了幢幢古建筑吸人眼球外,义乌江畔有两座山分外引人瞩目:葛仙山和八宝山。葛仙山因葛洪曾在此炼过丹而得名;八宝山原名八保山,以坐落于第八保而冠名。由于“八保”成了“八宝”,时间一长,就由此留下山中有宝的诸多传说。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被史料真实记载、值得在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的,倒是戚继光当年曾到此多次招募义乌兵,尔后戚家军名声大震,把数千义乌儿女推上了抗倭斗争的第一线,写下了民族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

  从上陈村登临八宝山,山势连绵起伏,溪水淙淙,树木葱郁,花草香气扑鼻,鸟鸣悦耳动听,而当年矿工欲挖矿留下的银坑洞随处可见。据陪同采访的佛堂镇相关同志介绍,与金华交界处的八宝山,海拔643米,现种植松树、杉木、毛竹居多,基本已落实山林承包责任制。如今,山中名贵药材亦不少,前些年还在此建立起远近闻名的药材基地。

  行走在山坳,偶遇一村姑正在采摘金银花,“这里景色太美了!好‘货’多着呢。”她的赞叹声吸引着大家,将目光再次投向广袤的八宝山:峰峦起伏,林木秀逸,溪水潺流,山川形胜,正是“梅藏竹掩无多路,人语蛙声又一村”。

  “山中尚有存留银坑洞十多处嗨。”可不,这些银坑洞有的四五米深,洞里清泉汪汪;有的深达几百米,被淤泥堵塞,挖掘的痕迹依稀可辨。说来也有意思,八宝山之“宝”,与闻名遐迩的“义乌兵”有关。据记载,明嘉靖年间,盛传倍磊八保山有银矿,且当时处州(今丽水)人误把“八保山”说成“八宝山”,所以各地纷纷组织人来抢矿,因此当地农民在陈大成的带领下,与之发生冲突而引起械斗。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听说义乌乡勇杀败矿贼之事,毅然决定到此地招兵,很快就招募4000余人,编伍成军。

  戚家军中涌现了一批义乌籍名将,如陈大成、王如龙、陈禄、朱文达、陈子銮、叶大正、刘廷玉等等。抗倭战斗,戍守边关,许许多多的义乌兵,永远地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如陈大成追随戚继光南征北战,平定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曾三次荣受皇帝的赏银。史料记载,当时在戚家军中任千总、百总的将领有60多位是倍磊人。这些赤胆忠心的义乌将士,以他们的血和肉,捍卫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双溪秀毓,六石灵钟。大成勋绩,为世尊重。外歼倭寇,内除匪凶。威震四海,复兴民风。”在倍磊街,流传着这样一首纪念陈大成的民谣。它后来成为抗战时期大成国民中心学校的校歌,让学生反复吟唱。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但这首校歌仍然可以倒背如流。

  其实,民谣中的“双溪六石”,乃倍磊村名也。“双溪”,系环绕倍磊的东溪和西溪。西溪又名“文溪”,它自村南八宝山上聚泉而来,绕村西锦山脚下,穿过大砚(店)塘、小砚(店)塘入义乌江。其“六石”,指的是散在村中的六根石柱。因“磊”字为三石之形,加倍即为六石,村名源于此。

  据了解,倍磊是义乌明代集市中现存最完整的一个,因而也是义乌商贸文化溯源最早最完整的文化遗存。其商业形成于明代,繁荣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倍磊的传统产业是酿酒、种糖蔗、腌火腿,当年一部分义乌兵因此把贸易做到了全国乃至海外,取得丰厚的回报。据传,义乌兵将领陈禄的后裔,生于清光绪10年的陈逢钢就是开酒坊的,其三个儿子也子承父业,继续酿酒,生产的酒堆满屋子。可见,当年的义乌兵精忠纯孝,骁勇善战,且诚信尚义,经商有道。

  倍磊的古名居建筑群,在浙江中部地区独树一帜。如村西的“义性堂”、村东的“九思堂”,迄今已承载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侵袭,其集砖雕、石雕等精美工艺建成的大型牌楼式门面仍雄伟庄重,叹为观止。其次,倍磊的祠堂和庙宇之多,在义乌也是独一无二的。

  仙山禅寺坐落在八宝山北麓,葛仙山脚下。徜徉在这里,发现古木参天,庙宇初具规模,宝殿气韵生动,香火颇旺。据介绍,仙山禅寺建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原有遗址在八宝山的山岙,近年系重建扩建。资料上记载,历史上,有两个佛教、道教重要人物在倍磊附近活动。一个是中国禅宗三大祖师之一的傅大士,另一个道教人物则是葛洪葛仙翁。而这里受儒教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

  考证诸志,义乌自唐朝以来学风鼎盛,宋以后尤甚,宋元时期义乌理学兴盛,当时义乌的学者是“浙东学派”的重要力量之一。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宋濂的祖籍地系联盟村(平望),他在学术思想方面是宋元以来浙东学派的嫡系,重视学术的经世致用,且调和朱熹等人之学的倾向,同时又有一定的释道二教的影响。来到八宝山毗邻的联盟村,实地参观村中的古建筑,瞻仰了宋大宗祠(青龙祠)。其一幕幕古建筑奇景,一幅幅浓郁的农耕文化图,让人欣喜不已,流连忘返。

  远望群山不见峰,朦胧只在雾云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很多真相早已被掩埋在那一堆堆废墟瓦砾之下,而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在悄无声中渐行渐远。但历史究竟是真实的,愿我们认识的历史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王曙光 

 

 

 

义乌传说——八宝山的金宝贝

    在金华和义乌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海拔500米左右的高山,山腰有很深很深的银坑洞。洞里住着金水牛、金黄狗、金猫、金山羊、金公鸡、金母兔、金山鸡和金乌龟等八样宝贝。因此大家把这座山叫做八宝山。

  银坑洞边住着一个叫陈三的小伙子,心地善良,却穷得连家中的茅草铺也拿不出稻草来翻新。总是这里漏了添把草,那里透风堵把禾,不知多少年没有翻新过了。一到连绵雨天,整个茅草铺就散发出一股浓重的霉稻草气。有年绵绵的秋雨下了很久,直到中秋,天气才放晴。陈三家茅草铺散发出来的霉稻草气味特别浓,风一吹,这股气味飘呀飘的,飘进了深深的银坑洞。住在洞中的金水牛最爱吃霉稻草,它一闻到这股气味,就觉得饿,就想出洞来吃。

  这天夜里,陈三孤身一人在门前月下编草鞋。突然,银坑洞方向传来鸡鸣、狗叫、羊唤的声音。陈三抬头一看,只见月光下一片金灿灿,一头金水牛领着一群金宝贝朝自己家走来。

  陈三为了看个究竟,就悄悄地躲了起来,只见金水牛闻了闻霉稻草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其他金宝贝也找着自己爱吃的东西,在月光下津津有味地吃着。吃了一会,金水牛领着这群宝贝走回了银坑洞。

  陈三回到家门前一看,真是惊呆了:满地都是黄灿灿的金子。原来这群金宝贝吃饱之后,拉下了满地的金屎,陈三把这些金子收拾起来,第二天,把得到的金子分送给邻里乡亲。

  说也奇怪,此后,金宝贝每天夜晚都出洞来吃东西,并且每次总是拉下一地的金屎,陈三也总是把每天所得的金分送给穷乡亲们。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陈三得宝的消息很快传到县官刮地皮的耳朵里。他派人把陈三抓去监禁。他要趁这群金宝贝都出来的当儿,把它们一个个都逮回家去,让它们天天在自己家里拉金子,下金蛋。

  也是一个月圆的夜晚,他带人来到八宝山,并且派人埋伏在陈三破茅草铺的周围。等呀等,等到夜深人静,只见金灿灿的一片,金水牛领着金宝贝们从银坑洞慢慢走了出来,刮地皮此时高兴的劲儿真是无法形容了。他怕这些金宝贝在自己眼前溜走,还没等它们走到门前,就“口当口当口当”敲起捉拿的信号。谁知这些金宝贝最怕锣声,一听到敲锣就没命地往银坑洞逃。金乌龟爬不快,被刮地皮捉住了。

  刮地皮把金乌龟捉回府后,满心希望它天天拉金屎。可是金乌龟不吃东西,也不拉金屎。刮地皮没有办法,只好把陈三从监牢里放出来,叫他来喂养。说也奇怪,金乌龟一看到陈三,就慢慢地向他爬去。陈三喂东西给它吃,它就一个劲地吃,肚子越吃越大,越吃越大。

  一天,金乌龟突然开始拉屎了。可它拉的不是金屎,而是很臭的乌龟屎。它到处爬,到处拉,弄得整个官府臭气熏天。刮地皮狗急跳墙,命令衙役拿火烧死它。这一烧不要紧,金乌龟着火了,它到处乱爬,爬到哪里,哪里的房子就起火,把整个衙门都烧着了。刮地皮眼看逃不了命,怒火往陈三头上发,死死将陈三拖住不放。

  火趁风势,越烧越大。刮地皮化成了灰尘,陈三和金乌龟化成了金水。这金水从衙门流出,一直往下流,顿时成了一条江,放出了耀眼的金花。

  衙门烧光了,金水慢慢的冷了下来,变成了潺潺的清水。这清水世世代代灌溉着沿江两岸的庄稼,养育着沿江两岸人民,这江后人称之为金华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