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那么多英文歌来听,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了,无关英文程度,无关乐理知识,只说感受。
《Tears in
heaven》忘了第一次听是什么时候。只记某年S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王府井的一个冰凌淋店里聊天,电视放的是一些欧美经典,其中就有这首歌。现场版的,当时觉得,妈呀,感觉弦都快弹断了!后来才知道歌曲背后的一些故事。有故事的歌,再听起来是另一种滋味。
《Thank
you》感动于那次跨年演唱会,穿着玉米服的春站在台上唱起这首歌,我看到她眼眶里闪烁的泪光。你说你一直是我们最初认识的那个李宇春。我想说,我也是那个最初的玉米。你谢谢玉米给你的支持与爱护,玉米谢谢你带给我们最单纯的感动。“I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best day of my life。”我们打平了。
《When you believe》喜欢这首歌,好像不需要什么理由了。两大高手的刀剑合并,直插入心。太过经典的歌,反而想说的少了,也许被说的太多,再说什么都像是在重复别的的话。
《As long as love me》算是最早喜欢的一首英文歌了,却也好像有些后知后觉了。某一天从电台听了,马上记到本本上。好像很少有人不喜欢吧。
《Colors of the wind》嗯。。。。。说不出理由了。还是听吧。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国产动画片什么时候能配上这么大气的歌啊?也许《爱就一个字》算?不得不说人家的胜在综合素质高,从影片到全边商品的开发。
《I still
believe》又是一个“believe”成员。感叹某个时期对“believe”家族歌好像特别青睐。还是个太过经典的歌,不说了。
《Impossible》从那次310音乐会上春的师姐唱这首歌才开始注意的。觉得比较适合彪悍的唱法。像听林丽唱《What’
up》的感觉一样,她们都是很有实力。只是正如某个评委说的,中国不缺唱得好的,而是缺少有自己风格的。所以唱将可以有很多,巨星却少之又少。在实力同等时,比的应该就是个人魅力或是运气了吧。
《Seasons in the
sun》第一句的“Goodbye
to you”每次听都觉得唱的不是英语,可能是我语感不好,更体会不到唱英文歌时的发音吧。当了一段时间的空间背景音乐。还是挺让人放松的一首歌。“We had
joy, we had fun,we had seasons in the sun;but the wild and the
song, like the season has all gone。”上口的副歌部分~~
《No matter
what》有时候做什么需要理由,有时候干脆就什么都不管了吧。
《tonight, i feel close
to you》一直觉得亚洲人唱英文歌还是能听出来。不知道换成欧美歌手唱是什么样。燕姿声音的辨识度还是挺高的。节奏我喜欢。两个人合唱的感觉还是不错。
《Nobody wants
lonely》曾经有一段把QQ的签名改成了“Nobody wants to
be lonely,Nobody
wants to cry”。弄得好几个朋友问我怎么了。嘻嘻,只是那段听这首歌的原因,不用担心啊。可是某个时候也是会想Nobody
wants to be lonely。
《Just One Last Dance》想要体会什么是百转千回,荡气回肠,就听这首歌吧。绝对的上乘之作!
《without you》又一个经典。画面感极强!觉得那个场景有烛光晚餐,有红酒,有温暖的灯光,有暧昧的男女主角慢慢的跳着舞。
《All rise》想跳舞吗?这首歌让我即使在拥挤的300上也有种想跳舞的感觉。节奏特喜欢。刚开始第一段的男声的节奏我最喜欢。
《Far Away From
Home》觉得特别适合边走边听的一首歌。《God is a
girl》我也觉得适合行走听。节奏感好,不燥也不是特欢快,就是很适合边走边听,周围可是绿树或是小溪。
《Zombie》一首包含太多意义的歌。春也因为这首歌饱受了众多非议。以至于现在再看到有人说污蔑了爱尔兰人的感情。我就轻笑一下直接关掉。是非黑白清楚的人自然明了。310音乐会上,春选这首歌结尾,522音乐会上,春选这首歌开场。我欣赏这种勇气。任你们天晕地暗的砸,我就是坚持我认为正确的。所以去现场的人,是吼着跟春一起唱。“zombie,zombie,zombie”(“砸呗,砸呗,砸呗”)像是在宣泄,在反抗那些曾经对这个孩子的无端指责。
《the colour of the night》听了就特别想哭。可能这正是作为插曲的作用吧。联想着情节。立体的感动。曾经熟悉的一些地方总会想起曾经熟悉的人。
《It’s my life》万人振臂高呼的热情。一指冲天,高喝一声——It’s my
life!
待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