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天津(1月7日)

(2006-11-28 08:27:22)
分类: 珍贵记忆
      印象中的天津是个适合居家过日子的城市。有别于北京的繁华吵杂,有别于大连的休闲安逸。
      印象中的天津小吃,不是狗不理、麻花,而是锅巴菜、煎饼、炸糕。
      印像中的天津女人很厉害,嘴厉害,甚至有点得理不让人的感觉。
 
      1小时10分钟的车程,120公里的距离,北京的东南方。比绕三环一圈还快的速度到达另一个城市。天津,是我除了北京之外,最有感情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朋友。
       当我可以把姨妈、姨夫哄得很开心,和姐姐们聊着共同的话题,和外甥女调侃玩笑的时候,我觉得我长大了。曾经我觉得和大人沟通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习惯了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我不知道和大人要说什么。可是这次却可以自如面对了,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长大了。过年前一天我给S妈发短信拜年,后来说哪天去家里吃妈做的饭。小车妈埋怨他把我带走的太早没见到人,我说有机会去家里尝家常菜。越来越习惯把朋友的妈叫妈,越来越习惯把长辈当朋友看待。(嘿嘿,以便蹭饭~~)
       我说天津是个适合居家过日子的城市。想像中可以穿着拖鞋出去买早点,把被子晒在太阳下,没有忙碌的脚步……所以我去马场道,看那些欧式的洋楼,并不是代表富贵,也许曾经是。只是喜欢那里安静的感觉。人很少,车很少。有别于自然景观。可却拥有着相同的舒服的感觉。可是当我走到十字路口,抬头望见对面街上高高耸立的住宅小区时,又有种恍如隔世,强烈的对比的感觉。左手现代、右手传统。在金街边的小路上,本意是为了逛小店,可却又发现了很古老的小院,或是如北京叫“胡同”,如上海叫“里弄”的地方。现在很少见的红砖、烟囱、熏黑的墙壁,窗子的漆斑驳脱落。于是,近景红砖老房,远景百货大楼。坐公车的时候这一站可能是现代繁华的大都市,而一转弯的下一站就成了历史久远的旧城区。一个城市到底可以容纳多少种形态在里面?当我站在小车新家的窗户前向下眺望,看着四周都是高楼的十字路口感叹:这哪像天津啊,明明像香港啊!小车说,你以为天津就只是低矮破旧的样子么?我无言以对。改头换面还是原汁原味,终归还是要找个完美的结合点。发展是硬道理。保留传统,开拓创新。正如相声开始回归剧场一样。(刚下完整套的郭德纲的相声,等听完再展开了说,看似很火嘛~)
       从姨妈家带回了:螃蟹、鱼、煎饼、炸糕、锅巴菜、栗子、麻花、豆……像是搬了个冰箱回来。用天津人的话说北京的饭是又贵又难吃,简直到了另人发指的地步。虽然我知道天津的饭好吃,可是面对吃了二十年的又贵又难吃的北京饭,也并没感觉出有什么不好到要皱着眉痛斥的地步。(要是吃了二十年还不适应那才是有问题了呢)不过说实话,我早点好像还真没吃过像这几天那么多过,那个花样组合的,呵呵,美了,感觉跟吃午饭和晚饭似的。想想每天早点都是面包、鸡蛋确实也挺没劲的。所以偶尔这么换换花样还是挺新鲜的。对于狗不理和麻花就觉得不屑了,一次吃两次吃,次次来都吃,土啊~没玩到家。所谓玩到家就是贴近生活,而不是贴近观光。比如要是到北京买衣服你去王府井(您以为现在是80年代吧?),去西单(你初中生吧?),去动物圆(与时代接轨,买的漂亮又省钱)。所以在我看来去一个地方玩,如果要“到此一游”就去有名气的地方吃著名的菜,如果要玩出新意真正体会生活,那就去生活中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吃最普通的东西。因为往往最有名带来的只会是变了味道的利益优先。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地方,坐在紫禁城里了解不了,坐在北京饭店里也了解不了,您得坐胡同口和王大爷下盘棋侃上个把小时才能了解。(不过这种画面是越来越少了。)
       天津人说天津人懒,不懂得开拓市场,只会守着工资过,所以城市总是发展不起来。北京人说北京人好面子,宁可饿着也不干那伺候人的活,所以北京人难就业外地人混得好。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已经占了这个城市不小的一部分。外来人口究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还是更多的负面影响,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向。写到这就忽然想起了一句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其实无论是哪里的人,只要能够带来好的发展,好的前景,他就是这个家的主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PS:写着写着就成了城市规化了。深度得都不知怎么往下接了。汗~~
 
印象天津(1月7日)
(到哪里都有亲切的感觉~)
印象天津(1月7日)
(这玻璃桥确实不错~~对穿裙子者除外)
印象天津(1月7日)
(马场道小洋楼)
印象天津(1月7日)
(步行街的夜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