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看到一句话,“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对老夫来说,抽丝还算是不错的,是一项细致有趣的工作,我这里完全是东鳞西爪囤积纸张而已。其实,还是有过滤的,能不买就不买,标准就是有资料性能值得留存的,如中华书局笔记,唐宋元明清的太浩繁,就只买清代的,因为距离今天近,看着有意思。还有,买一本书前,先去百度去豆瓣查查,看看人家的反应如何,然后定夺买与不买。
《苌楚斋随笔 续笔 三笔
四笔 五笔》作者刘声木系清四川总督刘秉璋之第三子。作者自幼力学,至老不倦,性好藏书,所著亦多。因作者通晓目录版本之学,本书所叙的,也以此为多,同时对学术源流、著述体例诗文等,作者所论亦多。作者生当晚清多事之秋,出身达官之家,故于时政及宦途内幕颇有所闻有所记。所以,本书是一本极富价值的文史参考书。在我看来,此书甚好,目录字大,看着舒服,上下两本,不足50元,太值了。昨夜查找“苌楚”二字何义?原来就是猕猴桃,《诗·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中午这时敲字,又把两个字义给忘了,又重新查找一次,就记得书中说史可法有一妾,才16岁;说陈维崧的男风!前天看《异词录》,说老人有十反,第一个就是不记近事偏记远事。
“桧风”,说是郑国东迁后的事,我小时就生长在那一片,也去过农村,怎么没有见过猕猴桃,甚至没有听说过,二三十岁才听闻有猕猴桃,“苌楚”则刚刚得闻。孔子说自郐以下,瞧不起现在属于河南密县那一带的音乐,也就是“桧风”。前不久买的谈迁的《枣林杂俎》,也有密县的资料。
《在园杂志》也好,不但目录字大,连里面的条目字也大,看着舒服。作者刘廷玑(约1654—?年),字玉衡,号在园,先世居河南开封,这一点有兴趣,看看能否有家乡不知道的谈资。
《不下带编
巾箱说》,标点者王湜华,前年去世了,也活了八十多岁,跟他父亲王伯祥的寿限差不多。翻了翻,有一则说古人见皇帝会说话,唐李泌劝说皇帝,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天上,不说地下。清代御医给皇帝诊脉,也说龙袍拖在地上,不说地下,皇帝高兴,额外奖赏了不少。古往今来,皇帝爱听好听的话,说不好听的话,就会撄逆龙鳞,给自己招来祸殃的。
《西北考察日记》
十八块多一本买的,一个民国时代20多岁的小姑娘写的,放到今天,年长的大姑娘也写不出来,豆瓣上好评不少,吾从众,买一本。
《祭獭食蹠》,这本书名也查了几次百度,辛老师学问太大了,食蹠,比喻积聚小善而成大善。
三国 魏 应璩 《杂诗》之一:“狂言虽寡善,犹有如食蹠,鸡蹠食不已,齐王 为肥泽。”也称“
食跖”,一个字,啃鸡爪子意思。 这本书可能是作者卖得最好一本书。豆瓣上说了,看辛德勇的书速度,赶不上他出书的速度啊!
以上几本书,翻到凌晨几近五点才睡觉,自觉的都是好书!
3.22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