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刺客》究竟是谁

标签:
杂谈 |
1939年元旦,周作人正与弟子沈启无在八道湾家中聊天,猝然遭到入户的刺客枪击,车夫和仆人闻声来救,结果一死一伤。周作人倒真是福大命大,子弹击中他的毛衣纽扣,仅仅擦破了皮。事后,这轰动一时的暗杀案倒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给出的结论就有好几个。按照日本军警的说法,是国民党军统特务怕周作人变节附敌,才指使手下人干的,当年北平市暗杀频频,都是他们策划的。据老报人穆欣回忆,60年代初期,周作人曾给《光明日报》寄来一篇约近三千字的《元旦的刺客》,认为这是日本宪兵所为,为的是不让他再继续过“隐居”生活,要强迫他出来为日本人干事。所以,在遇刺之后,周作人才开始考虑何去何从,在抉择个人命运的关口,怯懦占了上风,屈服成了主调。当时编辑部研究认为,这篇文章不能刊用,因为1939年的刺杀事件,原是抗日青年的锄奸行动,周作人却借此事为自己的叛国罪行辩护,把它说成是因为他“触怒了”日寇而遭日本军警刺杀的案件,居然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副未成仁的“准烈士”形象,同时还胡诌了“好几方面的证据”,均无道理。
从民族大义来说,一经投敌,罪无可逭,便是千古罪人。但具体到个人,这落水的程度,也是有深有浅、有先有后的。曾经读过作曲家陈紫的一本个人回忆录,说1937年底南京陷落时,他恰在北平读书,日本人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地开大会庆祝胜利,让伪北平市市长、大汉奸江朝宗上台讲话祝贺,没想到江朝宗没说两句,反倒呜呜哭了起来,结果日本人恼羞成怒,狠狠扇了江几个大耳刮子,把会场的旗子匆匆收起完事!这说明,江虽为伥鬼,但也没有厚颜无耻到“事夷狄则夷狄之”的地步,还尚存一点正朔在中华的意识,自家的首都让异族给侵占了,能不难受吗?周作人也一样,有心投敌,还扭扭捏捏,半遮半掩,这几声枪响倒成了他落水的藉口,没两天便接受了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聘书,再就是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终于成为叛国附逆的汉奸。
那么,元旦的刺客究竟是谁?近日读到当事人刘永康的长篇回忆录《囚歌》(2009年1月自印本),才知道这次刺杀行动正是活跃在平津一带“抗日杀奸团”的爱国青年们下的手,而刺杀伪《新民报》总编吴菊痴、制裁北平伪工务局长舒壮怀(打瞎了一只眼)、两枪击毙伪华北建设总署主任俞大纯等等锄奸,都是这些热血青年所为,就连当年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川岛芳子,也在他们的暗杀名单之中。根据作家都梁的小说所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狼烟北京》,正是讲述的他们这段非凡经历。“抗团”于1937年底在天津成立,其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大、中学校的学生,后来发展到北平,沦陷中的燕大、北大、辅仁、贝满、育英等名校,都有它的成员。
书中记载,刺杀周作人的任务,是由天津来的李如鹏作为主攻手的。这里还有一个历史细节,对于周作人该不该暗杀,在“抗团”内部还有过一番争论,因为对这个文化汉奸,大家并不陌生,起码都读过中小学国文教材上所选的他的文章。再说,当年读书人谁又不知道鲁迅与知堂这周氏二兄弟呢?可是,正是因为他享有这么高的声誉,一经附逆,当了文化汉奸,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就更为恶劣。文人是民族的脊梁,容不得半点瑕疵,一旦玷污了这个清白,就罪不容诛。作者遗憾的是那次行动没有成功,因为李如鹏是第一次拿枪,时间紧迫,又逢周逆正在会见客人,李如鹏自报是周的学生而被引见,可他所面对恰恰是自己所崇敬的作家,不免心中有些战栗,说不清楚是愤怒、是怜悯、还是鄙视?就是因为这一丝丝迟疑,李如鹏所射出的一枪偏离了一点点,恰好打在对方的纽扣上,结果周作人只是受了点轻伤,侥幸逃脱一命。事后,尽管有人劝慰“惩戒汉奸不一定非要他的命,能起到震慑作用也很重要”,但李如鹏本人却自遣自责,懊丧异常,他多次在“抗团”会议上做检查,认为自己意志不坚定,有杂念,请求处分。同时,他还加强了对自己惩罚性锻炼,每天来到公园练习目视瞄准,进行臂力锻炼。此后,因遭叛徒出卖,李如鹏被日军残酷杀害。
据资料估算,当年的“抗日杀奸团”成员前后在各地总数有数百人以上,抗战期间先后有100多人被捕入狱,20多人壮烈殉国。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这些参加“抗团”年轻男女,是要朝着一面“杀绝汉奸”的旗帜举手宣誓的:“抗日杀奸,报仇雪耻,同心同德,克敌致果!”回忆录的前面,印有一帧李如鹏的遗照,年轻英俊,双目炯炯。看着这个刚及20岁的年轻生命,今天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充塞天地间的浩气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