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歌的摇篮——《歌谣周刊》

标签:
杂谈 |
http://s12/bmiddle/4b82d2feta4192a6a123b&690
由于《歌谣周刊》是在现代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作为北大出版的学术刊物,独具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再加上它每期销售达千份,又以周刊的形式持续刊载全国各地寄来的歌谣以及讨论文章,让这些资料传播很快,影响很大。1924年1月30日,《歌谣》发行一年多后,歌谣研究会就迎来了一批新会员,他们中间包括傅振伦、董作宾、容庚、容肇祖这些后来都卓有建树文化学者,连远在法国留学的刘半农也申请加入了研究会。从会员分布的十多个省的情况来看,一场关注搜集、研究讨论民间文化的歌谣运动,在全国逐渐形成,并成气候。除去这本《歌谣周刊》之外,歌谣研究会还出版了一些歌谣小丛书,如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歌曲甲集》和董作宾编的《看见她》,都是作为平民文学丛书形式出版的。
笔者手中存留有四本《歌谣周刊》,为二、三、五、六集,这四本小书均为上海中华书局作为“平民文学丛书”印刷,前面是“歌谣集例言”,后面是“本集投稿者”,尚有版权页的第五集印刷时间为1923年12月,第六集是“民国十七年八月三版”,初版为1924年2月,四年多的时间连续三次印刷,可见这本小书在当时也是颇受大众读者欢迎的。
当年搜集的都是些什么歌谣,不妨摘录一二看看:
别说吃肉,性命也难保。
街上人,尽穿绫罗缎,
别说吃肉,皮都看不见。
这是第二集里,借用一个虱子的口吻,来形容贫富悬殊的。
正月梅花香又香,
二月蓝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
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政商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
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酸枣,酸枣棵棵,
树叶,树叶多多,
金盆洗,银盆卧,
长大了,说婆婆;
十个翁,十个婆,
十个小姑管着我;
挑芽菜,喂鸡鹅,
挑泔水,喂勒勒。
井台高,看见娘家大树梢;
井台矮,看见娘家大白鹅。
一年三百六十天,
不来接接我。
这是第六集中,借一个小媳妇之口,诉说自己婚姻之苦的。
1935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决定恢复“歌谣研究会”,并请周作人、魏建功、罗常培、顾颉刚、胡适等人为研究会委员,1936年4月,《歌谣周刊》在胡适主持下复刊,到了1937年6月,随着抗日战争的临近,新一代的《歌谣周刊》也就无疾而终、成为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