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读报,看到近日关乎读书的几则话题,发人思索,特记述如下。
第一个话题,来自第四个直辖市的重庆,据该市的招生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学生多数是农村考生。招生负责人称,放弃高考的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有学者说了,“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根源恰恰在“读书有用论”。难道不是吗?听说今年在拍一部反映1977年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影片,以后的社会现实真的在告诉人们,“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一次的高考,就改变了无数青年人的命运。再以后,大学生不包分配了,毕业后就业困难了,几千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读书箴言落了空。读书一旦不再有用,阅读自然就失去兴趣,人是社会的动物,生存是要计算成本的,谁也不会去做一件光赔不赚的傻事。而对那上万名弃考的考生来说,他们弃绝的不仅仅是高考,其中还有书籍,还有阅读。
再一个话题,就是几家媒体最近热议的“地铁阅读”的话题,说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公共交通的日益发达,更多的白领一族选择了以地铁为主的经济环保的公交出行方式。在拥挤的地铁中,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好心情,地铁阅读文化日渐流行,现在已经成了呈现都市时尚的风景线。
话题是个好话题,可是在地铁里适宜阅读吗?又有谁来阅读?起码,退休人员和闲暇之人是不会拿本书到地铁里去阅读的,那是有病。再以北京的地铁来说,上下班的时间拥挤程度,照一句流行的话说“人都快挤成相片了”,遑论读书?就算是碰上个宽松不挤的机会,那报贩的叫卖声、乞丐的乞讨声和乘客争抢座位的场景,恐怕也会败了你阅读的兴趣。
第三个话题,
就是为了迎接4月26日第八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而发起的“绿书签活动”,来唤起人们“拒绝盗版,从我做起,使用正版,请相信,你我的选择,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这个话题,年年提起,但盗版依旧猖獗,屡禁不止,实在让人头疼。与此同时,新书昂贵,也让人难以承受,前几天到书店转转,凡是畅销书的,每本价码几乎都在四五十元之间。以梁漱溟的《忆往谈旧录》来说,二十年前初版时,薄薄的一本,四元多些,而今添加几张照片,把字码放大,厚厚的一本,书价几近涨了十倍。但如果再你到盗版市场看看那种火爆阵势,也许会产生“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疑惑。
最后一个话题,就是开卷图书零售市场综合指数反映,2009年3月份再现负增长,这让在金融危机下渐趋回暖的市场前景变得不太明朗。
一言以蔽之,上三个话题是因,最后一个话题是果。在中国,在当下,说到读书,可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