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老蒙古文明

(2018-11-15 20:47:08)
标签:

杂谈

世界游牧文明的金冠 古老蒙古文明

(摘自 微信号 “蒙古智库”)

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如果放宽点儿,那么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印加帝国是否也可以加入文明古国的行列?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观念,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准确的说法,也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最初提出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但梁先生当时只是用诗词表达爱国情怀,并无确凿论据。从中国到津巴布韦,从英国到哥伦比亚,人类历史上有着数不胜数的文明。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印加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高棉文明、三星堆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特洛伊古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基洛夫特古文明等等数不完的文明遗址,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他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玛雅(中美洲)、中国(唐以后)、天竺(兴地)、朝鲜、日本、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阿·托毕认为这里的游牧文明就是古匈奴文明,所以我认为游牧文明与其它文明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悠久历史和地位;如果要说古代“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希腊、伊朗、叙利亚”都是比古中国更早(或几乎同时)的文明的时候难道蒙古高原一直处于野蛮黑暗之中吗?有谁还敢提出蒙古文明呢?!

那我今天提出《世界游牧文明的金冠古老蒙古文明》的时候好多学者都惊呆了或者说这是个笑话,甚至说根本没有听说过“蒙古文明”,只听说了“蒙古屠城”。自然这样认为的人占多数,但事实归事实。我这样写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开一个游牧文明的神秘的面纱而已。

著名东方史学家勒内·格鲁塞,以其开阔的视野,雄浑的气势,为人们描绘出三千年来草原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宏伟史剧;斯基泰,匈奴帝国,突厥帝国,以及蒙古帝国这些草原帝国的兴起与衰落;阿提拉,成吉思汗,贴木儿等上帝之鞭的征服狂飙;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永无休止的碰撞,撕扯与交融。当草原上的一切归于沉寂,这部雄伟的巨著——《草原帝国》将会成为它们永恒的见证。(勒内·格鲁塞(Rene Grousset,1885-1952)系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让我改变了看法,从他的书中,我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过去,现在有了新的认知。

英国散文学家布封先生说,人类文明史上最高贵的一次征服,乃是对马的征服。东方和西方开始往来,是因为有了马。阴山一带河套地区的匈奴民族就是世界上最早驯服马的民族之一。人类第一次跃上马背,大约是3800年前的事情。人马浑为一体,增强了匈奴人的机动性和流动性,从而彻底改变了游牧社会的内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形象,使匈奴社会成为文明类型。匈奴早在戎狄时代已经完成了社会的第二大次大分工——手工业和浓(牧)业的分离。那时,已经有了金属的加工,有了城邑中心。考古学家田广金、郭素新先生的观点:“匈奴不仅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世界历史均产生过重大影响,确实应该大书特书其历史贡献。”(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我国考古人类学的一代宗师李济先生在《中国文明的开始》一书中振聋发聩地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的学者一样,大概都已经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然沉浸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在工业文明诞生之前,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两大主要文明,数千年来,众多游牧民族先后生息繁衍在亚欧大陆的广阔草原上,创造和传承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明,推动着世界文明史不断向前发展。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活跃在亚欧草原上数百年的匈奴民族承上启下,做出巨大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游牧文明的先驱者。

一、蒙古游牧文明的历史地位

我们了解游牧文明的历史地位问题的时候必须提到已故的“草原文化之父”孟驰北先生,类似摩尔根揭示了远古社会的“序”,达尔文揭示了生物世界的“序”,孟驰北先生揭示了古代草原社会的“序”。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欧亚大陆甚至全世界游牧文明分布地域最广阔,超出农耕文明的3倍之多,游牧上古时代的欧亚草原大致分布着三个游牧王国。匈奴鲜卑统治着蒙古高原,斯基泰,萨尔玛特统治着欧亚大草原的西部地区。这个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欧亚大草原出土了三件王冠,恰巧是斯基泰王冠,萨尔玛特王冠和匈奴王冠。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巧合。这类王冠是草原文明的原生性因素,在民族大迁徙的时代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历史被忽视的后院:草原文明 (1) - 何新博客管理员)

你看人类迁移图就能看出:最早的人类是从古埃及尼罗河往东迁移直到北美、南美;然后在欧亚大陆上三次游牧民族的往西迁移决定了中东欧的千年历史演变。这四次大迁移是斯基泰人、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两大部落就是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史记·五帝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居轩辕之丘’。《庄子·天地篇》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庄子·至乐篇》说:‘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郭璞注《西山经》云:‘叶日辛酉,天子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昆仑见于庄周、屈原等书,《庄子·大宗师》‘堪坯得之,以袭昆仑’。《屈原·九歌·山鬼》说:‘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屈原·离骚》说:‘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屈原·天问》说:‘昆仑悬圃,其居安在?’《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记》‘河出昆仑,其高二万五千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之虚,……面有九井,以玉为槛’。《淮南子》说:‘禹掘昆仑虚以下地……珠树、玉树、旋树在其西’。看起来,这绝非是纯粹的神话,确有地理根据,昆仑山就是出玉之山,这肯定是从西域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带去的,否则不会把玉和昆仑联系在一起的,而黄帝又和昆仑有联系,这证明黄帝是从西域去的游牧部落。”(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

其次,游牧文明对当时世界的影响最大。被游牧文明直接影响的古老文明有古印度,古中国,古埃及,玛雅(是西伯利亚游牧迁移出中美洲的文明),苏美尔,希腊直到文艺复兴哪一个文明都不敢说脱离了游牧文明的影响。游牧文明就像锁子一样绑定了全世界链接为一个整体。“在欧亚大陆上,游牧民族踩出了许多道路。在欧洲,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深入到欧洲心脏地带。在亚洲,他们表现得更英雄,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兴都库什山都没挡住他们的去路。不说别的,光是开辟出这些路没有游牧民族的勇敢无畏都是不可能的。正是靠着这些路打破了欧亚大陆的大大小小封闭体,使彼此都能吸取其文化的精粹,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游牧民族开辟出的传播文化信息的道路。张骞没有到西域的时候他的妻子是已经生活好几代匈奴人的后裔。正是靠游牧民族前仆后继终于开辟出条条道路,这才使文化传播有了可能。游牧民族的活动空间靠着道路的开辟不断扩大,作为文化信息的媒体的功能也就更大。”(盖志毅的博客)自从草原民族驯服了马,跨上了马背,航海民族发明了船,航行在海面上时人类创造了远非人的生理器官所能达到的速度,从此,高山、大河、海洋、沙漠、戈壁,再也阻挡不住人类前进的脚步,正是两个海洋——一个蔚蓝色的海洋和一个绿色的海洋开拓了人的胸襟,扩展了人的视野,树立了人对创造的自信,一句话,使人的价值大大增值。(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

最后,游牧文明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至今都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历史上在欧亚大陆建立的强大帝国,无不与草原民族有关,一种是草原民族直接建立的,如亚述帝国、法兰克福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成吉思汗帝国、阿拉伯帝国、中亚帖木耳帝国、印度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一种是有浓厚的草原民族血液的民族建立的,如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还有一种是受草原文化影响勃然兴起的,在公元前16世纪,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经血统文化大融合后,出现了埃及托特麦斯三世和阿米诺菲斯三世的强大帝国,埃及的疆域第一次推进到幼发拉底河。在中国南北朝汉民族和游牧民族融合了300年之后,出现了强大的隋唐帝国,首次把中国的版图推进到费尔干纳盆地。(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我们审视一下古文明就知道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混合地就是古文明的摇篮。闪米特游牧民族与两河流域的农业土著产生了人种混血和文化混血,于是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闪米特游牧民族与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土著进行了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出现了埃及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中亚向四方辐射出的雅利安游牧民族与别处农业土著产生的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相继出现了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公元四世纪,从中亚出发的日耳曼游牧民族与匈奴游牧民族和欧洲人进行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以后就出现了欧洲现代文明。这以后,带着草原文化传统的欧洲各个民族登上了新大陆,他们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进行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以及欧洲各民族移民之间的混血,于是出现了今天的美洲文明。所以抛开游牧民族写欧洲史,抛开游牧民族写中国史都无法表现历史的真实。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草原文明的生态价值更是绿色世界的捍卫者,只要游牧地方的地球角落是既没有沙漠化,又没有污染化的原始美丽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是常态公理,是不需要做出证明的。鸟类和动物还都有周期性的甚至长达数千公里远的迁徙现象。无论从远古史前,还是到今天,迁徙无处不在,改变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迁徙方式和手段!游牧民族的动性因素决定了游牧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考古学历史学上所说"文明(civilization)"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而"文明(civilization)"的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等。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人(简称蒙古族)于三千年前正是具备了文明的各种因素,所以“蒙古文明”的提出一点都不含糊。

二、蒙古文明的缔造者

在石器时代以前,西伯利亚以南的蒙古高原已经有人居住,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西伯利亚公主尸体。虽然这具尸体的历史已有2500年之久,但她左肩上的纹身图案依然清晰可辨。当时西伯利亚的气候比现在温和得多,而且当时的水位比较低。现时的白令海峡,当年有一条陆桥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现时美洲原居民的大多数人口都是透过这条陆桥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并创造了玛雅文明。著名的玛雅预言就出此,那是1.5万年前的事情。而且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地区曾经几千年一直是蒙古族的主要活动领地。

1.喜爱黄金的斯基泰族: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可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占据蒙古高原的中西部地区。公元前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猃狁、西戎,后者压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自然灾害(如干旱)也可能是其西迁的一个原因。斯基泰人谱写了第一次游牧民族的西征历史,斯基泰人到达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后,驱赶那里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还有一部分跟踪西米里安人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塞种人。斯基泰人及其建立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文化圈可能是欧亚大陆最早的游牧帝国,是匈奴之前的游牧文明。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大约3000-2000年前(西周到秦汉)对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种迁徙和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历史记载斯基泰人称霸南俄后氏族社会,出现军事民主制。公元前7世纪中叶形成贵族首领阶层,核心是在库班的世袭王族。斯基泰王冠出土于第聂伯河流域,黄金制作,镶嵌白玉和宝石,多色宝石镶嵌是早期草原文化的一个传统,发源于阿尔泰地区。这也是金镶玉制作的发源地。斯基泰民族发源于阿尔泰,在游牧文明兴起的时候,控制了欧亚草原西部的广大地区。(兵策儒剑的博客)斯基泰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及往西迁移时候创造的文明是最古老的蒙古文明。

2.被人类称之为“人”的匈奴族:当斯基泰人西迁后留下统治蒙古高原的民族就是被中国人称作“匈奴”的人,近似于罗马人和印度人对于这个民族称作“浑”、“浑尼”或“胡那”。在中国史书里,从公元前3世纪秦朝开始,明确出现了“匈奴”这个名称,怎么称呼都脱不开蒙古语里的“人”的含义,这个很好理解的,因为近代以前人类就没有出现过“民族”名字的概念。而在这之前,即公元前9~前8世纪时,匈奴人被中国人叫“严狁”,或更不确切地称作“胡人”。在早期历史中,中国人就知道“有所谓胡人者居于中国边境”,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及河北北部。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包括汉族在内每一个民族都有好几个名称是很自然的现象,马斯佩罗认为,在今日北京的西方与西北方在古代时居住着北戎,就是胡人的一个部落。在公元前4世纪时被赵国的汉人所降服,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战争中失败的匈奴一对男女渡过腾吉斯(实际上是黄河)来布尔汗山脉的就是蒙古人著名传说《额尔古纳浑尼》中的蒙古族祖先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蒙古秘史》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吉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是蒙古族的祖先,从此真正意义的蒙古族开始形成,蒙古文明继续发展壮大。据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匈奴人成为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民族。他们的首领被称作“单于”是突厥字与蒙古字“腾格里”(天)的译音,他们的宗教萨满教,是以祭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活动内容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统帅或单于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召开大会,以统计人畜数量。匈奴是“部落君主联盟制”,在匈奴强盛时总人口达到并超过240万,但在被汉朝打垮后人口骤降到20-40万左右。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为了抵御这些游牧人的进攻,秦国(陕西)与赵国(山西)的汉人在加强有效防御的同时开始在北方的边境上建筑防御工事,到后来,秦始皇把它们合并并加以补充,修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匈奴人作为一个可怕的强盛民族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在公元前3世纪末,当时正是中国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中原的时期,匈奴人在他们的单于头曼(约死于公元前210~前209年)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登基的时候,中国的边界正受到了他们的骚扰。但是强盛的汉朝还是击退了匈奴的攻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又先后出发,前者经山西北部的呼和浩特地区,后者则经北京西北今日宣化附近的上谷,横穿戈壁到达匈奴帝国的中心,共斩首19万匈奴人后强大的匈奴帝国已经濒临衰败了。至今在霍去病的坟墓上,有一座高大、浑圆的浮雕,上面刻着一匹马正在践踏一个匈奴人。汉王朝的版图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中国从匈奴手中夺下了“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并且南匈奴投降汉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3.突厥、回鹘、黠嘎斯、柔然、鲜卑、契丹 公元6世纪突厥人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人原为柔然人的锻奴,突厥人与匈奴人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周书?突厥传》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有发达的冶铁技术,以游牧经济为主。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制造高轮木车、东向拜日、崇拜萨满巫师等,突厥人的后裔汪古部在阴山以北游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国有战功,被蒙古人视为“安答(伙伴)”,与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关系。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旗帜上绘制金狼头。552年首领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建立突厥帝国统治了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公元744年突厥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汗国推翻。黠嘎斯人在蒙古高原作了80年左右的主人。直到924年辽太祖阿保机率部挺进蒙古,将黠嘎斯人驱逐到叶尼塞河上游和西方草原。汗国灭亡。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留下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蒙古人。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即铁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强盛时期疆域东到呼伦贝尔,西到阿尔泰山以西、巴尔喀什湖一带,北到贝加尔湖北,南到阴山。突厥、回鹘、黠嘎斯、柔然、鲜卑、契丹都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推动蒙古文明历史的发展。

4.蒙古帝国:大蒙古国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建立,尊汗号为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大蒙古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开始。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沙朝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建立了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建立了元朝时已占领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在内的广大地域,此时的大蒙古国被西方称为"蒙古帝国"。元朝皇帝为大汗,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后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的武装于1368年驱逐出中国内地,逃往漠北,史称北元帝国。北元亡于1402年,但成吉思汗的后裔大小建立了21个帝国,明朝长期和蒙古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国同时并存,直到18世纪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被清朝灭亡和19世纪印度的蒙古尔帝国被英国灭亡后理论上的蒙古时代已经结束。蒙古国人开始探索蒙古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三、蒙古文明的推进

前面讲的是蒙古文明的地域概念,现在讲蒙古文明的时间概念:我们把蒙古文明史的大概周期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精彩的文明精华展现。

1.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我们划分为第一个阶段,称之为史前蒙古时代或蒙古文明形成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斯基泰人给这个地区带来了青铜器、螺线纹彩陶和粟特文字,直到后来创造了铁器。有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西迁的反潮流,把东方的骑马等技术传到了欧洲,从而打开了东西方的盛大交流。蒙古族的《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等史诗时代就属这个时期。

2.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2世纪,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我们划分为第二个阶段,称之为始蒙古时代或蒙古文明振兴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历史属于蒙古人最早祖先,在亚洲内陆生活的“鬼方”、“狄”、为首的游牧民族以及在当时世界地理概念中以欧亚大陆为框架被历史记述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的历史都包括在其中。狼图腾加上祭火的蒙古族汉人写“狄”族。这个时期匈奴人因为战败和内乱等缘故开始兴起第二次西征潮流,直到欧洲灭亡了强大的罗马帝国。铁器用在了战争场面,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有了亚欧大陆地图概念的形成,加速了欧洲奴隶制度的瓦解。

3.从公元2世纪到12世纪的一千年,我们划分为第三个阶段,称之为原蒙古人时代或蒙古文明定性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历史属于原始蒙古人;蒙古高原的东部区里没有西迁的匈奴后来发展了鲜卑帝国了。鲜卑后来有演变拓巴、契丹等国。蒙古高原的西部没有西征的匈奴就是后来演变了突厥、回鹘、黠嘎斯等帝国相互替代。这个时期是蒙古高原大分裂时期,所以更替了很多帝国,但蒙古族文化内容和民族特性已经形成,是将要来临的蒙古大统一之前的酝酿时期。这个时期的蒙古文明已经很成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开始。在最近的几年里蒙古国境内发现多处突厥汗国时期大型遗址。特别是突厥文明渗透了伊斯兰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除有很多突厥石棺墓和石人以外,在呼和浩特市境内还有车突厥国的首都大利城遗址和后突厥首都黑沙城遗址。突厥文化带到中原后引起李唐一朝的胡化风潮,唐太宗李世民就会说突厥语,西突厥西征使蒙古文明第三次对欧洲产生影响,突厥人进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建立很多国家。蒙古突厥人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蒙古文。用突厥刻写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石刻碑流传至今。

4.12世纪到至今的的千年,我们划分为第四个阶段,称作蒙古人的时代或蒙古文明鼎盛时期。蒙古文明发展到最高境界后开始衰落及更替为现代文明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在欧亚广阔的土地上建立过诸多国家政权以及对世界历史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祖先们那些历史典籍都包括在其中。世界最大帝国及千年人物成吉思汗到繁荣昌盛的元朝、蒙古的科学技术及文化专著都辉煌的形式留在了人类智慧的宝库中。蒙古人第四次西征欧洲,摧毁中东欧农奴制度,推动了新航海运动的开始和文艺复兴的兴起。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极其所有物》书中认为这个时代是“蒙古精神”和“蒙古人的时代”,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的一种体现。黑格尔《历史哲学》甚至说是《蒙古原则》的时代。施蒂纳认为蒙古精神的要旨是“努力为精神争取自由,这就是蒙古精神”。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引用:蒙古人东方带来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四、蒙古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1.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文学样式之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按思维的发展,蒙古人同其他民族的古人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生存条件的需求,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神秘世界的认识,都是从同一个逻辑起点开始,都有过与其他古老民族相类似的文化原型。蒙古族神话故事特别多,绚丽多彩,引人入胜。著名的神话有:《额尔古纳浑尼故事》、《阿伦额何的教诲》、《化铁出山》等等特别多。卫拉特蒙古人的神话《麦达尔娘娘开天辟地》,布里亚特民间流传的《冰天大战》等与西方的普罗米修斯造人、诺亚方舟及中国《女娲补天》是同类性质的时代产品。有人问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室韦、东胡、靺鞨、回鹘(回纥)、契丹、鲜卑、羯、氐最后到哪去了?一直得不到答案,主要原因是他的问题有毛病,他把历史上的夏、商、周、秦、汉、隋、唐朝的历史看做是连接的历史,反而把北方草原民族历史看做了断裂的历史了。我的回答是他们哪儿都没有去!就算有的游走了,也有留下的!它是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而已。他们在蒙古高原和其他地区人类一样同样经过了旧新时期时代、传说神话时代、青铜器和铁器时代。

2.英雄史诗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壮丽璀璨的遗产。它以诗的语言,卷帙浩繁的篇幅,包容万千的内容,描绘了一幅幅古代蒙古社会壮阔生动的生活画卷,激情洋溢地赞颂了古代勇士们战胜自然,降伏恶魔,动人心魄的伟业,讴歌了他们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思想,表达了古代蒙古人对生命的崇高的赞美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瓦赛音朝克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搜集到的流传在国内外的蒙古族英雄史诗约有300余篇(部),较著名的有《江格尔》、《格斯尔可汗传》、《勇士谷诺干》、《智勇王子希热图》、《乌赫勒贵灭魔记》、《英雄希林嘎拉珠》、《仁钦·梅尔庚》、《阿拉坦嘎鲁》、《英武的阿布拉尔图汗》、《英雄忠毕力格图》等等。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荷马史诗》在英雄形象的描绘上,显示出相似的塑造模式及人生理想,江格尔和阿基琉斯身上表现出的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在超凡离俗的神圣色彩下,呈现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3.艺术 据考古学家们的最新发现,蒙古及鄂尔多斯的匈奴艺术继承了古老斯基泰艺术,斯基泰时期在西伯利亚西部的斯基泰-萨儿马特艺术及在鄂尔多斯的匈奴人的艺术里可以看到鹿角、马的鬃毛以至于野猫的爪子,被雕绘成环形和螺旋形,有时会把动物的身高增加一倍,马的上唇反卷成蜗牛形,有时对动物的仿效是如此全面,它们之间的互相穿插和组合非常巧妙,尽管还存着现实主义,但要把这些鹿、马、熊或虎的头从装饰图中区分出来是很困难的。动物的角和尾巴好像树叶似的在顶点展开。于是,动物形象艺术的现实主义终于迷失于充满着装饰意味的图案中。匈奴艺术的主要发现地点分布在从贝加尔湖至河北、山西、陕西边境的区域内。所以,草原艺术中的鄂尔多斯艺术中部分是早已存在的,它能够改变周朝中叶时中国的装饰美术。考古学家们一致认为,鄂尔多斯艺术的影响是曾经将周朝中叶的古代青铜装饰转变为所谓战国式艺术的因素之一,这个因素是符合社会演变规律的。

4.青铜器 根据塔尔格伦的说法,游牧的斯基泰人大概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使用青铜器。西伯利亚西部的青铜时代是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的;马克思·罗尔根据中国仿造的西伯利亚西部的手斧和矛头,推论出中国的青铜技术是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从西伯利亚蒙古文明传入的。1933年,瑞典考古学者阿恩认为,滦平与宣化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上半期,甚至于4世纪下半期。1935年,日本考古学家梅原末治认为鄂尔多斯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战国时代的中国艺术形成,这种艺术至少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繁荣起来的,所以把鄂尔多斯最早的青铜器可以追溯到这个时代。瑞典汉学家卡尔格林把战国时代中国艺术的出现更远溯到公元前650年。

5.铁器 首先说希腊,世界上最早锻造出铁器的是赫梯王国,距今约3400年。希腊最早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距今四千多年。最初见于《荷马史诗》的记载。十九世纪末在希腊克里特等地发现了它的大量遗迹。考古依据:早期的象形文字。这时候希腊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武器和工具都普遍使用铁制,而中国直到将近一千年后的汉代才开始正式进入铁器时代(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冶铁术起源于地中海一带的赫梯文明,然后陆续传入远近各个文明,中国地区距离最远,所以传入最晚)。从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得知,中国在商代中期已经开始用铁,但属于稀有之物。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秦汉时期,完全进入铁器时代。阿尔泰山被史学者称为古代“冶炼中心”,突厥是一个制铁为手工业的部族,近年来在巴勒斯坦境内发现冶铁炉多处,年代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迄今所知最早的铁犁发现于巴勒斯坦的盖拉尔遗址(公元前12~前10世纪),可见这一地区已较普遍地在工农业中使用铁器。一般认为,公元前10世纪以后,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是古代东方铁器生产的中心。蒙古国同样发现这个时期的使用铁器古遗址。

6.陶瓷 新石器时代末期,草原上的西伯利亚大道还充当了饰有“篦纹”的陶器向亚洲倾销的通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种彩陶在俄罗斯中部发展起来,然后传到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再从那里逐步地影响到甘肃齐家坪的中国原始陶器。公元前2000年初期,美丽的螺线纹彩陶由乌克兰经过西伯利亚传入中国。这种彩陶发源于基辅附近的特里波日比科文的施贝尼兹比萨拉比亚的拜特里尼和摩尔达维亚的摩库特尼。公元前1700年左右在中国河南省仰韶村这种彩陶得到蓬勃发展,后来在甘肃省半坡彩陶中得以改善。

7、文字 有人说蒙古部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创建回鹘式蒙古文。但是很早以前就有皮文、岩文。蒙古地区最早的文字是回鹘文。回鹘文是突厥人使用的文字。突厥在蒙古语里是突尔克(车子),使用的就是蒙古语,突厥人创造文字,开蒙古高原文字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回鹘文是一种音素文字,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蒙古文)。字体分木刻印刷体与书写体两种。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创制了满文。回鹘文来自古粟特文字(公元二世纪就有记载,敦煌里有大批文献),今天,虽然粟特语几乎已成了死语言,粟特人也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宗宝贵的历史遗产——粟特文古籍。粟特文文献在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大震动。

8.绘画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主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句等,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这里最多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阴山岩画取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把它说成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的画史,当是不过分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在阴山岩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他们狩猎、放牧、战争、舞蹈、交媾的场景。有各种动物图像,有天体、文学,有车辆、原始数码等。有的画面,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有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写实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9.考古 遗址今蒙古国和内蒙古发现的星星一样众多的考古遗址正在世人面前证明着古老蒙古文明的面纱。考古遗产是蒙古高原草原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粹,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与展示使一个沉睡多个世纪的游牧文明复活了,彰显了古老蒙古文明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华的全过程。乌兰察布市裕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原始的陶器和较多的石、骨器,确认为一处时代可上溯到7000—8000年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通辽市哈民新石器代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房址、窖穴、灰坑和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极大丰富了哈民遗址的文化内涵;盛乐古城周边墓葬的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汉代和唐代等不同时期墓葬近百座;准格尔旗巴润哈岱遗址发现了一批汉代和辽代墓葬,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铜、石、骨等遗物;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北魏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金项圈与宝石带胯,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宫城及城门遗迹,对于深入了解辽上京城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集宁路古城周边元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瓷器、铜器、陶器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詹和硕遗址和塔林和日木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詹和硕遗址中发现有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多处,在塔林和日木遗址发现了匈奴时期的“三连城”址,这是中国考古队在蒙古高原深处的又一项重大考古新收获。(正北方网)

10.建筑 匈奴人建立了很多城市,除统万城遗址以外,在蒙古和俄罗斯(前苏联)境内还发现了十多处匈奴人的城市遗址,截至60年代,其中五处(前苏联一处、蒙古四处)已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再说今天的北京、包头、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建立都与古代的游牧民族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人惊讶于在世博会蒙古馆看到的一段文字:蒙古在2800年前就有城市……估计这点就能雷到国内的绝大多数蒙古人,历史记载着匈奴冒顿设三庭分治,单于庭、左右贤王庭都是当时他们的军政中心,长期固定的城市。还有比较著名的龙城,是他们固定祭祖的地方,政治中心,冒顿规定每年新年都要小会单于庭,5月于龙城祭祖会商。但大部分牧民还是习惯住蒙古包,史载:“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匈奴人居住的这种穹庐式毡帐,即为流传已久的“蒙古包”。直到今天,它依然是阿尔泰语系诸游牧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

11.新发明 忽必烈开启一代弘治,创建行省制度,成功设计出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最佳模式,成效极佳,为明清两朝所沿用,再未出现像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宋等公然分裂局面,至今为国家统一提供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制度保障。确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球秩序。引领全球的交通与信息传递系统,全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主要路线有:一、从蒙古通往中亚的道路;二、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上游之间的道路;三、经河西走廊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交通运输的发达,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方便条件。四、开拓了海上“瓷器之路”,与其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已到达非洲海岸,此种大规模海洋航行甚至在封闭保守著称的明朝仍具规模地得以延续,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世界首位金融大国 为适应和推动庞大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元帝国在全国范围发行纸币。纸币作为正式货币,实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流通是从元代开始的。元帝国的纸币从上都开始发行。国际性大都市 在政治经济环境大开放的背景下,元代出现了一大批国际性大都市,为世界城市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之一笔。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夏都,不言而喻是13世纪后半叶蜚誉中外的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之一。虽遭战乱破坏,上都遗址像一座巨大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承载了人类百年文明曾有过的灿烂和辉煌。元大都(今北京)是大元帝国宏伟壮丽的首都,又是经济物华之所,进行世界性贸易与交流的大都会。泉州在元代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新型大运河 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世界上第一种金属管火炮——火铳、青花瓷、中国第一部食疗典籍《饮膳正要》、中国古代农业四“最”《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很多农作物得到普及、《授时历》历法等成就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元代天文台,最著名的有上都回回天文台和大都的天文台。该天文台对阿拉伯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地理学方面,修成篇幅空前的1300卷《大元一统志》。文学一代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就对元曲推崇备至:“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

五、结尾

人是文化的存在。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历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蒙古文明的伟大之处就是让人有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他所寄寓的世界,过去、现在仍至未来仿佛一下子建立了联系,成为一种情感皈依的连续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