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于丹

标签:
《论语》于丹中国杂谈 |
2006年,国庆期间,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栏目连续七天主讲《论语》心得,就红遍中国。
这也让她从一个平凡的大学教授成为了众人追捧
的明星人物。演讲、出书、签售、接受采访,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持续许久的“于丹热”。
2008年,面对灾难,于丹身体力行,
多次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让我们在于丹身上看到了
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
此次,借于丹出席“08年度非凡女人颁奖典礼”之际,
于丹曾经说过:“我是在戏曲、诗词,在风花雪月的流光下
酝酿大的一个孩子。”这不禁让我对于丹的童年产生了好奇……
1965年,于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由于父母只养育了于丹这么一个孩子,所以在于丹小时候,
最常做的事就是练字和背诗,
父亲于廉曾经是中华书局副总经理,国学基础深厚,
有的资料说于丹在四五岁接触《论语》,五岁半就熟读《红楼梦》,
难道于丹真的从小就是一个小神童吗?
真的很难想象,如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于丹,
童年时期竟然会是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
我不确定她的这种转变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我相信经历了80年代的思潮洗礼,
经历了90年代的迷茫与空虚,
在于丹的成长道路上注定经历着无数的转折,
才能在多种元素的冲撞中不断丰富起来。
只不过,《百家讲坛》让她出名了,
在人们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候,
她成为前路上的引导者,虽然由此遭到的质疑不绝于耳。
于丹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有着百年的历史,
在这里于丹读完了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1995年,30岁的于丹开始影视传媒专业的教学工作。
在北师大校园里,于丹一直就是学生们眼中的麻辣女老师。
但是,自从在《百家讲坛》成名之后,
于丹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演讲、出书、签售、接受采访
有人说,于丹教别人的心安宁了,
却搞得自己不得安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
老师于丹的心中是否还有那份坚守?
为人母,为人师,于丹让我们看到了她心中最柔软,
最女人的一面。
而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
于丹在东方卫视新闻直播中哽咽落泪的一幕,
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