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四)2024年4月4日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圆角梯形,瓦状隆起,两侧各有二组。以青铜铸成兽纹缕空框架,镶嵌以绿松石片。出土时绿松石片全部悬空(原来或有依托)。兽面两眼圆睁,弯眉,虎鼻状直鼻,下颌有利齿,身有鳞状斑纹。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所嵌的长条形、方形和三角形绿松石片,厚约2毫米,大者仅5毫米,排列致密有序,镶嵌十分牢固。
象牙杯
米黄色。杯身如觚(gu),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
口、颈、腹、足各饰兽面纹三组,在兽面纹的眼、眉、鼻或尾上各镶嵌有绿松石,均以雷纹为地。
鋬(pan,把手)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在龙背中部雕出一突出的兽头,双角竖起,眼睛和眉毛均镶嵌绿松石。鋬靠杯身的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
1976年,在妇好墓中共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两件镶有绿松石,一件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2年,商嵌绿松石象牙杯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牺尊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刻辞卜骨
背面有凿、灼。刻辞内容有八组,大致内容为:在戊午日占卜祭祀妣辛、父己、父庚的方法及所用祭牲的种类与数目。

刻辞卜骨
骨面、背面均有凿、灼。

刻辞卜甲
卜甲的大意是卜问先狩猎还是先举行伐祭。

刻辞卜骨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小屯南
骨面、背面均有凿、灼。

玉璋

商代人殉人牲制度
人殉是指氏族首领、君主或高层贵族死后,其近亲、近臣和近侍等随其同葬;人牲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被杀的人主要为战俘和奴隶。
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墓葬中都有人殉,妇好墓内有16人殉葬。
陶壶,陶鼎,陶簋,陶盘
新砦(zhai)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包含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四大古代文明之一,但公认可依据的确切年代是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根据断代工程推算夏朝建立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排出商后期十二王大致在位年代和西周十王在位年代。
断代工程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30多个单位约200位学者参与,采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进行。1995年5月正式启动,2000年11月正式提出《夏商周年表》。
井叔铜钟
车軏
軏(yue),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上层:“孟狂父”铜甗,铜甗
下层:铜壶,“父己”铜爵
“咸作丰大母”铜方鼎,“咸作丰大母”铜簋,“孟狂父”铜簋,“孟狂父”铜鼎
铜簋,带流铜鼎,井叔铜鼎,铜鼎
铜方鼎,铜鼎,带盖铜鼎,带盖铜鼎

铜卣,铜卣

铜卣

铜罍
长方形器口,方唇,深护腹,平底,圈足。肩部有半环形兽首环,衔大圆环,下腹部一倒置半环形兽首钮。盖内壁有铭文“史”。

铜斝,铜斝

铜觯
侈口,束颈,鼓腹,圜底,圈足。椭圆形盖,带环形兽首钮。盖面、颈、腹部和圈足有扉棱。饰兽面纹和夔龙纹,器盖和底均有铭文“史”。

铜壶,铜壶

铜爵,铜爵,铜爵,铜爵,铜角

双耳铜簋,铜瓿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铜当卢
上部为兽头,圆目,阔鼻,口微张(双目、鼻翼及口均镂空),圆形双耳立于头上。中部兽面,下面为兽头装饰。
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

铜人面饰,铜人面
左:为人面,窄眉,圆目,阔鼻,大口,眼睛内凹,眼大而外凸。中间一圆孔,鼻梁较低,鼻孔较大。口内上下两排大牙。双耳小而平。前额、双耳及下颚部各有圆形小孔两个。

铜钺
上窄下宽,宽刃,刃端上翘。中部有一较大圆孔。直内,有一较小之圆孔。中部圆孔周边盘卷着龙纹。

“父丁”铜尊

带流铜鼎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0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
上排:玉鹦鹉,玉龙,玉兔
中排:玉鹿,玉狗、玉马,玉熊
下排:高冠玉人,玉鳖,玉虎
玉熊
玉龙,不像
玉龙

左:玉镯形器,上:玉牙璧,下:玉环,右:玉环

玉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