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9日游D4:喀龙清真寺-布哈拉2023年6月16日

一大早出来瞎逛时,目的地就是喀龙清真寺。按谷歌地图导航,走了一段小巷子,其实走大路也没多走几百米。
走在小巷子时,心里不确定还要走多远,中途问了几个在遛早的当地老人,直到远远看到高高的喀龙宣礼塔才放下心。

喀龙宣礼塔和喀龙清真寺都是布哈拉的城市名片。清晨来这里拍了几张照片,上午从酒店出来从阿凡提广场一路逛过来,再次来到这里已经接近中午,骄阳似火,暴晒无比。
喀龙宣礼塔
喀龙宣礼塔(Kalon
Minaret),建于1127年,由喀喇汗(Qarakhanid)王朝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Mohammad
Arslan Khan)建造,用以召集穆斯林的每天五次祈祷。


“Kalon”在塔吉克语中意为“伟大的”。

喀龙宣礼塔高47米,地基深10米,是当时中亚最高的建筑,已屹立了9个世纪。塔内有一旋转楼梯,盘旋而上,通向顶部。战争时期,它也用来作为瞭望塔。
宣礼塔的建筑师巴科(Bako)去世后被埋葬在距宣礼塔45米的地方,他的遗嘱上说如果宣礼塔倒塌,就会砸在他头上,用以确定他对宣礼塔千年不到的质量保证。
传说在施工过程中,塔基部分完成后,巴科消失了3年。当塔基牢固后才回来继续往上修建,以确保整个宣礼塔有坚实的基础,难怪他那么有把握地埋在距塔不远处。
宣礼塔建成大约100年后的1220年,成吉思汗见到它也惊叹不已,并误以为旁边那座巨大的主麻清真寺(Friday Mosque)是可汗的宫殿。尽管如此,清真寺还是未能幸免,他下令手下只保留这座宣礼塔,而主麻清真寺则被夷为平地。

宣礼塔通体都是用烧砖建成的,塔身有14条装饰带,它们均有不同,没有一处重复。

喀龙宣礼塔也被称为“死亡之塔”,因为直到20世纪初,死刑犯都是被从塔顶扔下处决的。
宣礼塔不开放,只能在外面看看,不能登塔。
据说阿尔斯兰汗在一次吵架后杀死一名伊玛目,那天晚上梦到伊玛目托梦给他,希望把伊玛目的头安置在一个没有人可以踩到的地方,所以阿尔斯兰汗就在伊玛目的坟墓上建造了这座塔。
喀龙清真寺
喀龙清真寺(Kalon
Mosque),始建于1121年,与喀龙宣礼塔一起都是由喀喇汗(Qarakhanid)王朝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Mohammad
Arslan Khan)建造,宣礼塔于1127年建成。



喀龙清真寺与喀龙宣礼塔和米里阿拉伯经学院一起构成一个伊斯兰宗教建筑体。喀龙清真寺也是中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仅次于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和阿富汗的赫拉特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Herat)。


喀龙清真寺 ,门票5000索姆。
如穿短裤,入内需要套上一个很薄的纱笼(过膝盖的裙子)。看门小哥看我套上纱笼很滑稽,乐得合不拢嘴。
清真寺很大,游客也不多,主要是快到中午,室外温度应该接近40度了。旅游团大都是一早一晚出门,中午时分都回去休息去了。

乌拜杜拉汗建造时参照了原来阿尔斯兰汗的清真寺,和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同时在米哈拉布(mihrab)顶部增加了一个蓝色大圆顶。



米哈拉布,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小拱门。

米里阿拉伯经学院
米里阿拉伯经学院(Mir-i-Arab
Medress),建于1535年。
米里阿拉伯(Miri
Arab)是乌拜杜拉汗(Ubaidullah Khan)和他的儿子阿卜杜勒.阿齐兹汗(Abdul-Aziz
Khan)的导师,他的墓就在经学院内,经学院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据说乌拜杜拉汗卖掉3000名波斯俘虏,用以筹集修建经学院的资金。

到了16世纪30年代,可汗们不再为自己和亲属建造豪华陵墓,而是与导师葬在一起。乌拜杜拉汗的陵墓就位于他的导师旁边。

经学院两个巨大闪亮的蓝色穹顶很显眼,它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引人注目的经学院之一。




经学院只对穆斯林开放,游客只能进到门厅处。

门厅的屋顶



透过门厅的小窗户,窥探庭院。

米里阿拉伯经学院是布哈拉唯一一所还在正常运营和使用的宗教学校,其它过时的经学院大都改为了购物中心、展览馆,或干脆废弃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