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8日游D6:圣奥古斯丁教堂-马尼拉2023年3月22日

在酒店简单收拾一下就出门了,步行到马尼拉必去的打卡地-圣奥古斯丁教堂。

马尼拉酒店位于老城城墙外,去老城里所有景点都比较近,步行十几分钟能到。

街上的吉普尼车(Jeepney),挺独特的,加长吉普车,当地人市内出行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



车上还是挺挤的。外面30多度的气温,车里的气味肯定不好闻。

走过一个城墙豁口就算进到老城了
圣奥古斯丁教堂是“二战”中西班牙王城被摧毁后唯一幸存并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它建于1587年至1607年间,是菲律宾最古老的教堂。1993年,与菲律宾其它三座教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称为“菲律宾巴洛克风格教堂”
菲律宾巴洛克风格教堂。由四座教堂组成:马尼拉的圣奥古斯丁圣母教堂(Church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San Agustin,Manila)、圣玛利亚的升天圣母教堂(Church of La Nuestra de la Asuncion,Santa Maria)、帕瓦伊(抱威)的圣奥古斯汀教堂(Church of San Agustin,Paoay)、米亚高的维兰纽瓦圣托马斯教堂(Church of Santo Tomas de Villanueva,Miag-ao)

目前的教堂是第三次修建的。1571年,西班牙人用竹子和芦苇第一次修建圣奥古斯丁教堂,但在1574年中国海盗林凤逃亡到菲律宾时,进攻马尼拉被大火烧毁了。第二次用木头修建,1583年被烧毁,起火原因是在西班牙总督的葬礼上,蜡烛点燃了棺材布。
1586年,开始了第三次修建。1604年,修道院完工,1607年教堂正式建成。设计师胡安.马西亚斯在教堂完工前去世。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菲律宾,圣奥古斯丁教堂被改为关押犯人的集中营。在美国和菲律宾军队的轰炸中,教堂幸存了下来,只有屋顶受损,成为城墙内7嘬教堂中唯一幸存的一座,但修道院完全被毁,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博物馆。



教堂内在举办婚礼,包场,游客暂时不允许入内参观。询问看门的大妈,她说婚礼结束就能进去了。我们站在门口向里张望了几分钟,拍了几张照片,还是决定先去看博物馆。





参观完博物馆,婚礼已结束,回到教堂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有着双头鹰徽标的布道台


正门上方的二层有个巨大管风琴
奥斯定会(Augustinian Order),成立于1256年,是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方济各会、加尔默罗会、多明我会)。
天主教托钵修会,完全依靠捐助而生存的天主教修会,他们不积蓄财产(个人和团体),需要发贫穷誓愿,以便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宗教工作。不建立任何的有形修院与教堂。因他们以乞食为生,所以称之为托钵修会,又称为乞食僧团、托钵僧团。1274年的第二次里昂会议承认了四大托钵修会,禁止其他修会,除了方济各会,修会成员允许拥有共同的财产。
圣奥古斯丁博物馆

门票200比索(合27元人民币)
17世纪的木门

1543年,4个奥斯定会修士到达棉兰老岛。
1565年,5个奥斯定会修士到达宿务。
1571年,奥斯定会修士迪亚哥(Diego de Herrera)到达马尼拉,成为吕宋岛上的第一位传教士。


之后,陆续有奥斯定会修士到达菲律宾。

船只带来的瓷器、丝绸和农作物


16世纪,这里曾是教室,教授音乐、艺术和宗教,是菲律宾第一个正式的学校。
16世纪到19世纪,从西班牙通过大西洋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到达菲律宾需要6-12个月时间的远征和冒险。从16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里有108艘西班牙帆船带来超过1500名奥斯定会修士到达菲律宾。

大帆船从中美洲带来了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币(比索)、甘蔗(Sugarcane)、烟草、花生、辣椒、木瓜、玉米,还有动物牛和马。

大帆船从西班牙带来了宗教
从菲律宾,大帆船带着大量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的东方商品驶往西班牙,其中有丁香、黑胡椒、肉桂、姜、肉豆蔻、姜黄;中国的瓷器、丝绸、象牙、珍珠、银器;印度的地毯、壁毯、棉织品等。

菲律宾皇家航运公司第一次从西班牙加的斯(Cadiz)绕过好望角(Gape of Good Hope)到马尼拉是在1765年至1783年,路途要花费6个月时间。从1815年到1870年,通过这条航线来到菲律宾的奥斯定会修士有400名。

1869年,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开通。从西班牙加的斯(Cadiz)经过巴塞罗那、塞得港(Port Said)、苏伊士运河、亚丁湾(Aden)、科伦坡、新加坡,到达马尼拉,航程大大缩短,只需40天,绕过好望角的航线逐渐被遗弃。
从1869年到1939年,有大约500名奥斯定会修士通过这条海上线路来到马尼拉传教。


大天使米迦勒,17-18世纪,墨西哥

墨西哥银币,1768-1815年

征服菲律宾群岛

圣经,16-17世纪
博物馆一层的回廊



1770年,圣奥斯丁修道院修士一天的生活作息。

回廊围着的中心庭院

当年修道院的中心庭院

奥斯定会会士墓碑


纪念“二战”中被日本人杀害的140名西班牙人,其中15人是奥斯定会修士。



只有奥斯定会会士去世后才能安葬于此
圣餐

创世纪

天花板上的绘画

圣母玛利亚和三位一体,18世纪

圣家族,18世纪

拿撒勒的圣约瑟,17世纪

耶稣诞生,18世纪

牧羊人的朝拜,东方三博士朝拜,17世纪

圣殿中的耶稣,圣家族,17世纪

18世纪巴洛克风格祭坛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


最后的晚餐



这间展室主要展示的是神职人员礼拜时的服饰、圣经、烛台,以及游行时所用的仪仗。

神职人员礼拜时穿的长袍


游行时举的横幅


礼拜时用的圣经


巡游时举的权杖

圣母无原罪始胎(Immaculate Conception)象牙雕像,17世纪
博物馆二层平面图

二楼回廊


绘画


神职人员的娱乐室



教堂后部的二层(只能从博物馆进),音乐室,有个巨大的管风琴。


16至19世纪唱诗班的乐谱



修士编撰赞歌

奥斯定会修士每天5次诵歌赞美上帝,早晨5:00,6:30,8:00,下午2:00和晚上7:00。

管风琴琴键


俯看整个教堂



天花板

图书馆


会议室

耶稣被放下十字架,17世纪

圣母子,19世纪

传教士从欧洲、美洲带过来的植物


药材,类似中药。


二楼回廊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5点20分。博物馆正常是5点关门,服务员看我们还在参观,就在一旁耐心等待。我一看表已到闭馆时间,最后几间展室就走马观花过了一遍。

走出圣奥古斯丁博物馆,对面的卡撒马尼拉(Casa Manila)也关门了。

看到旁边有一家酒店(White Knight Hotel Intramuros)餐厅的招牌,就走了进去。点完餐坐等上菜,餐厅一直没来其他客人,很冷清。偶尔有住店客人匆匆而过,我立马觉得餐厅水平肯定很一般,吸引不了外国游客,等了十几分钟菜才上来,口味一般,鸡肉很老,将就的吃了顿晚餐。
溜达回到酒店,结束了马尼拉第一天的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