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从玛德莲教堂出来往南走5-6分钟就到了全巴黎最大的广场-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宽阔的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矗立在广场中央如同利剑一样刺向天空的方尖碑,方尖碑在意大利罗马的几个有名的广场上都能见到,如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罗通达广场(Piazza della Rotonda)、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等,但在法国还真少见。从杜伊勒里花园向北兜了一个大圈,现在又回到凯旋大道上来了。
八角形的协和广场建于1755年,为了纪念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年,1715-1774年在位),当初它被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Place Louis XV),广场中央原立有一尊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

广场北边坐落在皇家路(rue Royale)两侧的建筑,东边飘扬着法国国旗的那个是法国海军部,西边的建筑在1758年建成后即被法国贵族欧蒙家族(Aumont family)买下,之后售出又被改建成克利雍大饭店(Hôtel de Crillon),据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密友们经常光顾此地。二战期间那里曾是德国占领军最高指挥部。
拥挤的协和广场,经常是堵得一塌糊涂。
法国大革命期间,广场被改名为“革命广场”(Place de la Révolution),中央的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改立一个由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参与设计的断头台;而第一个被处决的名人恰恰就是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年,1774-1792年在位)。
1793年1月21日10点22分路易十六在“革命广场”被处决,临刑前,他对前来观看的人群说:“我的人民,我是无辜的”,又转过身对刽子手桑松(Charles-Henri
Sanson,1739-1806年)及他的助手们说:“先生们,我希望我的鲜血能给法国带来好运”。行刑后,一个助手举起路易十六的头颅,人群中立刻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国家万岁!共和国万岁!”
据说在路易十六被斩首后,有一名共济会成员跳到断头台旁,把手沾满了路易十六的鲜血,并高喊:“雅克.德.莫莱,为你报仇了”。雅克.德.莫莱是圣殿骑士团的最高统领大团长,1314年被法王腓力四世(美男子,菲利浦四世,Philip
the Fair French:Philippe le
Bel,1268-1314年,1285-1314年在位)处以火刑,临刑前莫莱诅咒法王腓力四世和他的家族。
继路易十六之后陆续成为这个断头台刀下之鬼的名人有:
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路易十六的妻子,她在国王路易十六被处决9个月后,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的。2006年科波拉(Sofia Coppola)导演的《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描写的就是这位王后。
伊丽莎白夫人(Élisabeth of
France,1764-1794年),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
刺杀激进派领导人(暴君)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年)的刺客夏绿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1768-1793年)。雅各宾派领导人因怀疑她有男性同谋一起参与了这起刺杀事件,被处死后即刻验尸,让他们非常失望的是她还是个处女。马拉的崇拜者、断头台的维修工木匠勒格罗(Legros)在她被斩首后还提着她的首级左右开弓扇她的耳光,后来以侮辱尸体罪被判处3个月监禁。
路易十五的情妇、高级交际花杜巴利伯爵夫人(Madame du Barry,1743-1793年)。伦敦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s)蜡像馆的创始人科特斯医生(Philippe Curtius)在1765年为杜巴利伯爵夫人制作了一尊蜡像,被称为“睡美人”,它成为了后来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中最古老的一尊蜡像。1794年,科特斯医生去世后将生前所做的所有蜡像都赠给了杜莎夫人(Marie Tussaud,1761-1850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杜莎夫人经常去断头台附近转悠,寻找被砍了头的名人的首级,为他们做腊制的“面具”,后来演变成做名人全身蜡像。
法国大革命领袖丹东(Georges Jacques Danton,1759-1794年),被大革命的另一派人“救国委员会”逮捕,并判处死刑。
法国贵族、化学家、生物学家、被称为“化学之父”的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他恰巧作为国王的税务官被革命派逮捕并处以死刑。作为科学家的拉瓦锡生前做了大量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米制系统,提出质量单位为千克,这些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拉瓦锡死后1年半就被平反,财产也退还给了他的遗孀。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1736-1813年)在拉瓦锡被处死后无比惋惜的说到:“仅仅一瞬间,他们就砍下了他的头颅,但是即使再过一个世纪法国也未必会再出现这样的头脑”。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1794年),因法国国内发动反对雅各宾恐怖统治的政变而遭到逮捕,未经审判直接押到“革命广场”执行死刑。临刑前,他高傲的说:“把我这样的头砍下来示众,这不是天天都能看到的”。据说他的墓志铭写得更有意思:“过往的行人啊,不要为我哀伤,如果我活着,你们谁也活不了!”(Passant ne pleure pas ma mort. Si je vivais, tu
serais mort!)
在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时期的1794年夏天,一个月内有超过1300人死在断头台的铡刀之下。1年后断头台被移走,之后广场经过数次更名,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

协和广场中央是高23米的巨大方尖碑,碑上写满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颂扬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前1303-前1213年,前1279-前1213年在位)。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也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他执政时期是古埃及由强盛到衰落的前夜。据说拉美西斯二世有6个王后、200多个妃子,共为他生了100多个子女。
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墓在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被发现。1974年,因木乃伊内出现真菌,埃及政府决定将其运往法国检查,为此还特地为木乃伊颁发了护照,职业一栏写着:国王(已故),埃及和法国都举行了由军人列队和护送的高规格接送仪式。

方尖碑的基座上描绘了立碑的方法,这个重达250吨的大家伙在当时的运输水平下从埃及运过来确实是件很不易的事,难怪法国政府只运走了一个,把另一个留在了埃及。
1829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ehmet Ali,1769-1849年)把有着3300多年历史、矗立在卢克索神庙入口处的两个相同的方尖碑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法国政府。1833年12月,第一个方尖碑运抵巴黎,3年后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年,1830-1848年在位)命人将其立在协和广场。当工程师勒.巴斯(Le
Bas)以及他率领的120人的强大团队把这庞然大物竖立起来时,20万巴黎人在现场欢呼助威。199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将一直留在埃及的第二个方尖碑退还给了埃及。

方尖碑上刻满这种象形文字。中间有个带圆点的圆圈“⊙”代表着“太阳”,下面的鸭子是“儿子”的意思,所以那个象形文字可能是歌颂拉美西斯二世为“太阳之子”;猜想没圆点的圆圈就代表着月亮,那中间3只鸭子一组图案就是“与日月同辉”、“上天之子”之意。
下面两个图案中有拿着权杖、戴着高帽子的人代表着法老或神,一般用长圆框圈起来的是著名的国王、女王、大僧侣的名字。
古埃及简史、象形文字、金字塔介绍:http://www.eyelid.co.uk/
有趣的游戏,用象形文字拼写你的名字:http://www.eyelid.co.uk/hieroglyphic-typewriter.html

第二排末端是一位法老手里拿着一个代表“活着”的标记“♀”,可能意为“活着的法老”或“活着的神”。
几年前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里的埃及馆里也看到过许多这样的象形文字。

方尖碑顶上金色的塔尖是法国政府在1998年后加上的,原来的塔尖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就被偷走了,估计原来的塔尖也是镀金的,要不小偷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爬到笔直的塔尖上偷那东西。

趁人少、车少时赶紧留个影

方尖碑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北边的代表河流,沿河两岸可以收获小麦、葡萄、水果和花卉;南边的代表海洋,从中可以收获鱼、珊瑚、贝壳和珍珠。喷泉中央是6个围坐一圈的大海的信使、长有鱼尾的特里同(Triton),他们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的儿子。
喷泉由法国建筑师Jakob Ignaz Hittorff(1792-1867年)在1833-1840年间设计完成的,他参考了罗马的纳沃纳广场和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的结构和喷泉。

方尖碑旁的地上有这么一个铜制的“徽章”,大意是方尖碑由底比斯(Thebes)运到了北方的巴黎。

八角形的协和广场的每个角有一尊雕像,8座雕像代表了法国的8个大城市。这是法国雕塑家布拉迪耶(James Pradier,1790-1852年)完成的代表里尔(Lille)的雕像

同是布拉迪耶完成的代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雕像

法国雕塑家佩蒂托(Pierre Petitot,1760-1840年)完成的代表里昂(Lyon)的雕像

同为佩蒂托完成的代表马赛(Marseille)的雕像

法国雕塑家Louis-Denis Caillouette完成的代表波尔多(Bordeaux)的雕像

同为Caillouette完成的代表南特(Nantes)的雕像,嘴上用红布盖着。

法国雕塑家科尔托(Jean-Pierre Cortot,1787-1843年)1835-1838成的代表布雷斯特(Brest)的雕像

同为科尔托在1835-1838年完成的代表鲁昂(Rouen)的雕像

清晨的协和广场,北边皇家路尽头是玛德莲教堂。


玛德莲教堂

协和广场南边是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始建于1787年,1791年完工。和协和广场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名字也变来变去,它曾叫过路易十六桥、革命桥,最后改为现在的协和桥。
桥的另一端、塞纳河的左岸是波旁宫(Palais Bourbon),法国国民议会(下议院)(French National Assembly,Assemblée Nationale)所在地。(上议院位于卢森堡公园内的卢森堡宫Palais du Luxembourg,上下两院构成了法国国会)

波旁宫建于1722-1728年间,是为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Louise Françoise de Bourbon,1673-1743年)而建,它正面粗壮的圆柱和上面的三角墙是为了与协和广场北面玛德莲教堂的前脸相一致,在1806年由建筑师波耶特( Bernard
Poyet)后加上去的,这也是应拿破仑的要求而做的改建。
波旁公爵夫人将她的部分地产送给了她的情人拉瑟侯爵(Marquis de Lassay),这个拉瑟侯爵也是个大款,为了能接近波旁夫人拉瑟侯爵在波旁宫旁边建了一座豪华别墅-拉瑟宅邸(Hôtel de Lassay)。

站在协和桥上向西望去,对面是1900年世界博览会献礼工程-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左边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献礼工程-埃菲尔铁塔(Tour
Eiffel)。

乌云笼罩下的塞纳河。向东望去,河中游船依旧穿梭往来,河的南岸两个带尖的屋顶是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拉近镜头,前面是横跨塞纳河的皇家桥(Pont
Royal),远处是圣礼拜堂(Ste.
Chapelle)的尖塔,右边是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两座高大的钟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