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的一日》赏析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学有一个急剧的转变:盛行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为崛起的乡土文学所代替。陈映真正是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基本上是从摆脱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逐渐走向坚实的现实主义道路的。他对台湾乡土文学运动推动,对台湾当代文学写实主义路线的确立所做的努力,他在创作上的显著成就,都使他在台湾当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陈映真之所以深受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的喜爱,不仅在于他对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对台湾现实的深刻描写和揭露,对台湾人命运的忧虑,还在于他始终是祖国统一的坚定的拥护者,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于是他有了“台湾良心”、“老灵魂”之称。而他的小说也深深地打上这一烙印。
《上班族的一日》是陈映真第三阶段的作品。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描写了一个上班族的一日,对外国资本踏足台湾后知识分子在台湾工商社会中的困顿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小说的主人公黄静雄,中等阶级的上班族,正处于辞掉工作或从新投入自由的怀抱,再拾起大学时代拍摄记录片的理想的困扰中。大学时代的他热爱电影艺术,并立志拍一部关于自行车的记录片。但进入工作后,这一想法屡屡因工作而被搁置,十年来只拍了少许的毛片。进入莫里逊公司后,这一想法更是变得不可能,他由普通的会计员一路升到报表主任,并成为经理杨伯良的心腹,整日为工作忙碌。一路调升中,他从“一个谨慎、谦卑的,挤公共汽车的职员,变为比较狡猾、世故、以计程车代步——而终于有了情妇的小主管。”渐渐的,他也开始为杨伯良许诺的轻闲的副经理职位所吸引。但造化弄人,他苦苦追求的副经理职位几次与他擦身而过。先是总经理的情人占据此位,虽然后来被杨伯良施奸计夺回后,又因“节源”活动而暂悬,后这只煮熟的鸭子又被荣将军的侄儿占去。失望的他在愤怒之下向杨提出辞职。在提出辞职的第二天,经理杨打电话来劝说,动摇了他的决心。他花了一整天去回忆、思考自己在工作上扮演的角色,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理想。经过一天的反复思考、梳理后,在即将下决心拿起摄像机之际,一通告知副经理的职位再度空悬的电话,又把他推回工作,他再次选择回到上班、下班的无形巨大网中。他的最后选择,给小说带来更多意味,让人对生活向人们撒下的这一张巨大的网感到无力、悲哀,似乎谁也无法逃脱生活的大网。
小说的人物,大都没有进行肖像的刻画,是作者有意造成模糊的效果,使这些人物具有普遍性,都分别代表社会上的某一群体,作者要表现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黄静雄代表的是有底层爬上来的圆滑的中等上班族;杨伯良是阴险、徇私舞弊的公司领导阶层;黄静雄的妻子是持家好手却并不真正了解其丈夫的为人的许多上班族妻子的代表;此外还有Rose,黄的情人和MR.Mcnell,一个是为生活所迫在烟花场所却苦苦寻求尊重的女子,一个是为爱而敢于放弃公司高薪职位的西方男子,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为爱而选择其它生活的勇气,冲淡了我们对生活的无力。
小说主人公形象最值得人寻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许多现代人的影子,内心迷茫、空虚。进入社会的大潮中,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成为一个赚钱的工具,忙忙碌碌而不知所为。用小说的话来说“似乎不知什么时候,整个世界,早已绵密地组织到一个无从理解的巨大、强力的机械里,从而随着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辞色地转动”。现实不像他想的一样,公正有秩序,而是充满丑恶,徇私舞弊,假公济私随处可见,处于浊世也只好同流合污。正像小说上的主人公,虽然知道“工作是一个大骗局,用一点可笑的保障扼杀人才”却无法逃离。想逃而不能逃是最大的痛苦。逃离,只会陷入的“被世界抛弃的孤单中”;不逃,又只是陷入一种恐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一大早起来,走路,挤公车,赶去寻找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位置,八小时、十小时后,又复精疲力尽地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在何方,没有人能回答,似乎只有无尽的空虚抓住我们。空虚也不断把我们逼回记忆里,那里的世界充实快乐。“为什么那时候的生活里,充满了另一种力量?”
在小说主人公播放以前拍的影像,看到镜头里充满青春活力的他时,不由得发出这一声感慨。小说里主人公的生活条件无疑是有了大大的改善,曾经所希冀的洋房都有了,可曾经以为会有的快乐却没有降临。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差距是如此的大,是什么造成的呢,这也是作者想要知道的问题。是因为人变了造成的呢还是生活变造成的?是生活改变了人造成的。主人公已不再是当年的单纯
热血的青年,现实生活已把他变为一个狡猾、世故的中等上班族,现实的丑陋已把获得的快乐消解,也把他推向更大的迷茫、空虚中。
小说塑造的另一个形象是杨伯良,黄静雄的上司,阴险狡猾、老谋深算的领导阶层人物。在小说中,他从未正面露过脸,我们都是从主人公的回忆和评价以及他电话里的声音中勾勒出他的形象来。他阴险狡诈,在除掉上司Mr.
Mcnell时,先假装对Mr. Mcnell和Kenneth的同性恋表示赞同,鼓励他们同居,而后又怂恿Mr.
Mcnell的老婆与荣将军联名向总公司告状,以借刀杀人的手法除掉对手。他深谙职场规则,不断向上司卖好,巴结上司。虽然荣将军只是莫里逊公司在台湾方面的名誉上的董事,但因为他与总裁关系很好,杨就假公济私,把荣将军的帐通过主人公的手把帐销掉,以赢得荣将军的袒护。同时他也精于抓住职员的心理,用利诱把部分职员培养为自己的人。他也善于谈话的技巧,为了把主人公留下来,继续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断地打电话到主人公家,用柔和的、关心朋友的语气相劝,并不断指出利害关系,最后用副经理的职位利诱,直击黄静雄要害,使黄妥协。透过他,我们看到了职场的黑暗与不公。
小说里“家”的形象同样耐人寻味。对于我们,家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而对于主人公来说,家不仅没有平常的温暖,给人的却是“荒唐、陌生而又安静”的感觉。平日里渴望的安静也成了“巨大的嚣闹”,侵扰着人。他一下不知所措起来,从来都是一觉睡醒就去上班,从不知道没有人的家是如此的静,如此的陌生、可怕,他不断在厨房和卧室之间走来走去。而当家里重新又充满各种声音:妻子在厨房烹饪的声音,女儿的房间传出来的电视卡通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中互相交谈的谈话,这个家才变得熟悉、亲切。为什么家会给人这种感觉?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是现在人们花在工作和交际上的时间太多,花在家的时间太少,家渐渐的对于他们这些上班族来说只是旅邸,一个睡觉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也越来越陌生。家,只有给与更多的关心,它才会给你温暖,成为你心的寄托。
小说还用了不少篇幅去描写了美国企业的腐败。莫里逊公司为了侵入台湾市场,对外假托是中外合资公司,实质上是外资企业,台湾方面的董事长荣将军只是名誉上的挂头董事长。企业里到处充满了腐败,假公济私、徇私舞弊、虚伪,让人惊心。
在塑造人物方面,陈映真较前期和中期的内心刻画远远的大于行动的创作手法有很大的突破,把人物放在一个关系网中去描写,通过人的言谈举止去表现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和环境有机统一,使人物更加立体,更真实。在公司,他是能干、听话、掌握一定权力并借弄假账的报表主任;在世人、朋友眼里,他是坐在办公室享受清闲那高薪的白领阶级;在情人眼里,是不敢爱,爱起来是有一大堆条件的三流情人;在家里,他是妻子眼里大好丈夫,女儿眼里的好爸爸。在这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小说人物更有血有肉,而不仅仅是干瘪的上班族的代表。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以跟踪拍摄的视角,拍下主人公的一日平淡琐碎的事,并采用蒙太奇的手法,不断地在现实与主人公的记忆穿梭,把平淡流水似的琐事变得生动吸引人。
描写职场的阴暗面的作品现在有很多,但在七十年代就触及这个问题的还是比较少的,陈映真在这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在外国资本踏入台湾不久,作者就看到了外国资本对文化、经济的侵略,看到外国资本给台湾人民生活带来好的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物质丰富带来的精神空虚。这成为陈映真近期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带有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冷静的笔调描写台湾的现实社会关系,现代人的心灵扭曲、颓废、空虚、迷茫、抗拒和挣扎,揭露台湾工商社会的各种矛盾,探讨跨国企业对第三世界经济、文化的侵略,以鲜明的意象描写。《上班族的一日》里,作者也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一面借主人公黄静雄哀悼一个热血、富于幻想的青年的死去,痛斥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一面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展现现实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暴露美国企业的腐败,戳破“美国企业是现代合理化管理的实现”的谎言。
陈映真,这台湾的“老灵魂”、“良心”,我们要铭记在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