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绘画传记拿破仑大卫 |
分类: 文艺评论 |
1748年8月30日,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在巴黎诞生。说起这位大师,人们一定会想到他的代表作《马拉之死》啊《拿破仑》啊之类严肃题材作品。事实上,大卫也画温馨小品。人到中年后,他才领悟到光靠激情是不可能改变历史的。
自画像(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历史总是在影响着艺术
大卫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绘画启蒙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洛可可风格画家布歇。19岁那年,大卫改投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历史派画家维恩门下。27岁毕业后,大卫前往意大利游学,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浸染。
1780年,综合了艳丽、严肃、端庄画风的大卫回到巴黎。第二年,他创作了《乞讨的贝里塞赫》。画中,大卫以强烈的光影对比追求浮雕效果,然而边缘线十分模糊,人物也缺少力度。所幸凭借此画,大卫得到了学院派的认可,吸纳他为皇家美术学会的会员。
1782年大卫结婚了,对象玛格丽特·夏洛特是一位千金小姐。画家的童年虽然衣食无忧,但并不完满。9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母亲和叔叔一同抚养他长大。小大卫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但两个长辈却希望他继承叔叔的职业,做一个更为实际的建筑师。想必,这次婚姻大卫也是考虑到了经济上的因素。他的这位岳父是一名商人,既有钱又有人脉,可以成为他事业上的助力。不久,他就通过岳父的帮助,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官方订单——画一幅关于罗马的历史画。
大卫表示:“只要到了罗马,我就能画罗马”于是他的岳父拿出了一笔经费,使他得以携妻子和学生再赴罗马,用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幅历史画名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没想到,这幅技术上十分完美的画作令客户大跌眼镜。这幅反对专制的作品在立场上与以路易十六为代表的皇族背道而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路易十六确实时日无多。
历史就是这样地无间断地影响着艺术。13年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王朝被颠覆。此后发生的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事件,催生了画家的代表作《马拉之死》。之后,大卫被罗列了17条罪状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据说,妻子玛格丽特也在动荡之年选择了与画家分开。也许早在大卫画《荷加斯兄弟的宣誓》地时候,岳父大人对这位身上有逆鳞地女婿就不满了吧。
在狱中,大卫透过牢房的窗口看到窗外的景物,创作出了《卢森堡花园景色》。而他那已经离去的妻子也许就在探监的那一刻,落下了令彼此心酸的眼泪。爱情,并没有离开。
终于,在玛格丽特和学生们的努力周旋下,大卫于年底获释。今天要着重介绍的温馨小品《彼埃尔·摄里其亚夫人和他的儿子》便是大卫出狱后的画作,创作于1795年。
唯有人伦之爱亘古不变
出狱后的大卫一度情绪消沉。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光靠激情是不可能改变历史的。
1796年,他与玛格丽特复婚。事业上则开始转做美术教学,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油画《彼埃尔·摄里其亚夫人和他的儿子》就是一幅杰出的肖像画。
这幅肖像画的构图很简单,背景就是一面墙。画中,彼埃尔·摄里其亚夫人和他的儿子都身着白色服装,表现天伦之爱的纯洁。而且两人的衣服上都有细密的褶皱,有些亲子装的味道。夫人头戴蕾丝内饰的宽檐草帽,帽子上的墨绿色丝带和衣裙上的墨绿色腰带相呼应。看来这是一套定制的服饰,夫人应该是一位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阶级女性。母亲有着亚麻色的卷发,儿子是淡金色的,更有幼齿感。从容貌上看,母子俩十分相似。连表情神态也有着一模一样的恬淡温柔。母子脸颊上的红晕象征着健康与祥和。母亲的左手牵着儿子的小手,右手拿着一束鲜花,也只有心里开着鲜花的女子才会如此钟情于鲜花吧。同样道理,也只有心里装着孩子的母亲,才会表露出母爱的天性。这幅名作现藏于卢浮宫。
虽然历史总是在影响着艺术,但唯有人伦之爱才会亘古不变。也许,生活中大卫的家庭也是如此温馨而不带一缕硝烟,历经波折又恢复平静。这段婚姻不仅给画家带来了金钱和事业,也赐予他四个孩子。家庭上,大卫应该是幸福的。
然而,家庭之外的世界依旧瞬息万变,无法预知。1799年,大卫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之后便画了一批关于拿破仑的肖像。
15年后,随着拿破仑的倒台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大卫也受到牵连。1816年,67岁的画家因为曾经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过赞成票而背负弑君的罪名,被迫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9年后,一代新古典主义杰出画家,客死他乡。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