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17世纪第一位也是最特殊的风景画家亨利克.阿维坎普是一名聋哑人,世人管他叫“无声的坎普”。
他酷爱冬天,画了一幅又一幅关于冬天的画作。因为身处无声的世界,才对视觉格外敏感吧。人们喜爱他的画到什么程度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在英格兰建立了一座温莎城堡,用来专门收集他作品。
《滑冰者与冬日风光》:恰到好处的生活
1585年1月,一名男婴诞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寻常冬日里。阿维坎普是几岁失聪的无从考证,只知道是家人把他送去了荷兰肖像大师Pieter
Isaacks那里,学画。他的画风是油画里混入水彩,色彩淡雅,情景丰富,乍一看很像绘制精美的儿童绘本中的插图。哪怕是一年四季中最沉寂的冬季,冰雪覆盖、万物萧条的冬季,在他笔下也是缤纷多姿、轻松愉快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滑冰者与冬日风光》是阿维坎普最有名的一幅作品,创作于1608-1609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雾蒙蒙的冬天,画家化身一名爬在教堂高顶上俯视村庄的顽皮孩童,将冬日美景尽收眼底。尽管天气寒冷,人们还是不愿窝在农舍里,并不停止日常的工作和事务,大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了,结冰的河流则变成了公众游乐场:
木船已经无法划了,人们坐在船沿上看热闹;几个人正在打冰球;有个男人不小心滑倒了,帽子和手杖都掉在了冰面上;有十几个围成了一个圈,不知道在看什么热闹;一对男女手拉手在滑冰,仿佛处于甜蜜的二人世界中,周遭的繁杂与他们无关似的;冰面上还被凿了一个窟窿,一个男人正从窗台上放下水桶去冰窟窿里取水……一切都是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据说如今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就是个天然溜冰场。夏天是一个池子,冬天就变成了溜冰场。若是冬天去博物馆游玩,看完这幅画再去滑个冰,欢乐真不少呢。
从色彩上看,天空和冰面是大面积的浅色,人们的服饰则是深色的,画面中红色、蓝色等鲜艳色彩的多少恰到好处,阿维坎普的布局也是错落有致,无疑是一幅虽然立意不是特别深刻,但审美上确实挑不出毛病的佳作。你想呀,这时候他才25岁啊。一个残疾儿童,能有向大师学画的机会,说明家境一定不差,对人间疾苦的感知必定是有限的。反过来说,能活在一个寂静的、衣食无忧的环境里,何尝又不是一种福气呢?
他笔下的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搏斗的关系

再来欣赏一下阿维坎普其他几幅关于冬天的画作吧。《河边风光》顾名思义是一幅简单的小清新风景画。左下角的岸堤上坐着一名男子,身边放着一个网兜。岸上的还有两头耕牛,在劳作的间歇得以休息吃草。天空和河流都是灰蒙蒙白茫茫的,若干不畏冷的水鸟分布在画面中。画面的主体是河中的几艘帆船,船上有几名渔夫。从衣着上看,河边那个男子的职业应该也是渔夫。与其他表现自然张力的作品相比,这幅画是如此恬淡,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搏斗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顺应。河流就是河流,小船就是小船,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彼此独立却共处于自然中。

《楼塔景观》所描绘的也是冬季河边的景象。岸边也是在画面的左侧,楼塔高耸,常绿的大树有的依楼塔而立,有的斜生探向河水。岸上四个农夫各自在忙碌,其中提着水桶走上阶梯的那个处在焦点的位置,将人们的视线从河流引向岸堤。河流上漂浮着几只小船,画面的右侧隐约着对岸的楼塔和一轮冬日。冬天的太阳不怎么炙热,像一个温和妇人滚圆的脸庞。一切人,一切物,还是显得那么悠然自得,不急不躁。

《Yselmuiden的冬季》创作于1613年,也是阿维坎普冬季系列中比较有名的一幅。整体风格和《滑冰者与冬日风光》相当接近,也是俯视的视角。小镇上的尖顶小屋仿若童话世界。一艘巨大的没有风帆的帆船停泊在岸边,不合时宜地挡住了远处的彩色小屋,所以在布局上,
《Yselmuiden的冬季》没有《滑冰者与冬日风光》那么让人感觉舒服。但是,人们各式各样的动作很丰富传神,所以依旧堪称佳作。画面正中最底下的系着白色围裙的农妇,仿佛看到了躲在对面高楼或树上的顽皮孩童似的,流露出惊讶又担心的表情。
1634年,亨利克.阿维坎普在荷兰的坎彭去世,享年49岁。“无声的坎普”被埋葬在坎彭的圣尼古拉斯大教堂,永远地安息了。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