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博物】后来,琉璃博物馆怎样了
标签:
旅游上海博物馆琉璃艺术 |
分类: 新上海 |

收尽世界琉璃大师们的经典之作
博物馆展出中国古代琉璃系列、世界琉璃大师杰作及国际琉璃界10位现代琉璃艺术家的新作。你不但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时代的古玻璃,从中感受到历史文化带来的传统继承上的思考,体会“琉璃”两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同时,也可充分领略西方文化在创作上人文内涵的风采。

Steven Weinberg作品——Ctiron Shoal Boat(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纽约琉璃艺术大师史蒂文·温伯格曾在马当路旧馆举办他在中国的首次个人创作展。展览展出了温伯格三十年来创作生涯的优秀作品系列,包括“Boat船”、“Heaven and Earth天与地”、“Cube方体”、“Icon塑像”以及最新的“Life Studies生命探索”系列。
作品“花瓶”出自又一位大师EMILE GALLÉ之手。这位大师出生于法国工艺重镇Nancy,自小学习琉璃与陶瓷,长大后到欧洲各国学习。1884年参加法国装饰艺术中央联盟主题展引起关注,1889年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获得最高奖项及金牌。GALLÉ将大自然里最美丽的画面融入作品的设计中,将他的智慧、他的文学心灵和对生命的热爱用充满诗意的艺术语言呈现,代表了新艺术时期最重要的风格,成为法国,乃至是欧洲艺术学派南锡派的发起者与领导者。EMILE GALLÉ的作品不但材质、技法千变万化,更体现了“生命关怀”的思想理念。
典藏杨惠姗的倾心之作
博物馆藏有琉璃工房艺术家杨惠姗的代表作,六个展区突出两个主题,一类是佛学艺术的创作,一类是中国文学书画意境的延伸与再现。经过二十年的磨砺,这些作品达到了具有中国琉璃艺术标志性意义的高度。
琉璃是佛教的“七宝”之一,因此用琉璃表现佛学之美一直是杨惠姗的梦想。她曾前往敦煌三窟潜心感觉即将消失的元代壁画,并将其临摹到画纸上。回到工房后,再用特制的炉子将画像变成栩栩如生的琉璃雕塑。这尊“千手千眼观音”作品历时10年完成,高4.5米,可谓“今生大愿”展区的典藏之作。这尊塑像曾在台湾、新加坡等地展览,参观人数超过三十万人次。
至今,杨惠姗的佛像创作超过200件,从东汉一直到明清,所有可能的可以临摹的法像,她都全都试过,做过。这些作品都收藏在“身如琉璃”展区。
“无相无无相”展区代表着杨惠姗琉璃佛像系列的转变。造型上把传统佛像造型重新融铸成新的体块,并运用温度的高低对琉璃佛像进行再处理,加上其他艺术语言的投入——包括刻有手写经文的球体、莲花、鱼等,复铸展现了一种奇特虚幻的戏剧感。气泡和浮动流纹的表现则成为一种迷人的生命象征,准确地表达了生命中的无常。“无相”系列的琉璃艺术语,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重要里程,也影响了许多国际琉璃艺术家的风格发展。
“花好月圆”展区表达了中国人“花长好,月常圆”的祈愿。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杨惠姗认为琉璃材质是一种“警示”艺术,是一种“人生苦短,如梦幻泡影”的反省,是对周遭生命的关怀。
“生生不息”展区是琉璃工房持续不断的一个创作标题。在这个标题的深处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作品以“龙”和“鼎”为创作主体,以生生不息的力量坚定人生不容质疑的意志以及让文化继续传承的美好愿望。
杨惠姗、张毅夫妇将他们的博物馆起名为“琉璃中国”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中国的琉璃艺术能够走向世界。为此,琉璃工房曾多次国内外举办现代国际琉璃艺术大展。杨惠姗的部分作品已经作为交流之用,其中“澄明之悟”被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所典藏。这件作品是一朵盛放的牡丹,纯白剔透,仿佛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注入了花之魂。此外,上海的琉璃博物馆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琉璃中国博物馆
地址:泰康路25号
参观提示:
这里有时会出现神秘主顾。张艺谋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就请助手到这里买了一只金黄色的琉璃酒杯,这是“梅兰竹菊”系列中的“菊君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