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他们都爱普希金

(2018-01-30 10:42:07)
标签:

绘画

艺术

普希金

列宾

基普连斯基

分类: 文艺评论

     1837210日,“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在一场与夺妻情敌的决斗中,失去了38岁的生命。他在天堂遇见了一年前去世的画家基普连斯基普希金握着基普连斯基的手说道:“再次谢谢你帮我画的那张肖像。它会在纪念册的黄页上/留下暗淡的印痕/就像用无人能懂的语言/在墓碑上刻下的花纹。
      
基普连斯基听后会心一笑,回复了一段诗人的名句:“
在你孤独,悲伤的日子/请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并且说/有人在思念我,在世间我活在一个人的心里。

为什么他们都爱普希金
大师原作

《普希金肖像》密斯赵手绘

密斯赵手绘《心碎的太阳》

    100多年后,我们还是缅怀普希金,也不曾忘记基普连斯基。

 

基普连斯基:收到了普希金回赠的诗一首

    基普连斯基是与普希金同时代的俄国画家,他于1827年所创作的油画《普希金肖像》是其最广为人知的一幅作品。

为什么他们都爱普希金
基普连斯基的自画像

       基普连斯基出生于1782年,比普希金年长17岁。他6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幼年班,21岁在美术学院毕业。基普连斯基是高材生,他的毕业创作曾获金质奖章,照例可以申请公费出国进修,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未能如愿。他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以肖像画闻名。他画会写诗的军官,也画不知名的农民和艺术家。

1816年,基普连斯基前往意大利进修。归国后,画风有了明显的变化。《普希金肖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看画前,需要回顾一下诗人这一阶段前后的经历。
       1825
年彼得堡爆发“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时候,26岁的普希金以“冒犯上帝”的罪名被当局软禁在一个叫
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村庄里。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唯一的乐趣是去市集听农民交谈和歌唱那首传世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前六章都创作于软禁期间。

起义失败后,十二月党的几名领袖被处以极刑,另有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其中有121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普希金就此写下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诗歌。
      
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见状,想将普希金发展为“御用文人”,下令想将其召回莫斯科。普希金呢,却选择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婚,定居在彼得堡,继续写自己想写的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

       基普连斯基画笔下的普希金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闪耀着一种光辉。卷发与络腮胡非但没令诗人看起来颓废不修边幅,反而有种优雅浪漫的装饰感。诗人的眉眼被处理得有些女性化,尤其是双眼,望着右前方,瞳孔中闪着纯净的光芒。挺直的鼻梁、紧闭的嘴唇和坚毅的下颌又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诗人被处理成双手交叠抱臂的姿态,寓意起义失败后转入防守。沉重的黑色外套上却又搭着一条鲜艳的红绿相间的围巾。令人不得不佩服画家的洞察力,画出了诗人的浪漫,也画出了战士的理想主义。还有背景上执琴的女神雕像背影,仿佛将普希金心中的缪斯给请了出来。

       然而,基普连斯基的这幅画公开后,却受到了普希金一些亲朋好友的差评。普希金的好友、音乐家格林卡在看到这幅画像之后,给普希金写了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我已经看到了你的画像,我十分的遗憾,在这幅画像中,你的形象被描绘得如此的阴郁,没有了在我记忆中你脸庞上的温暖,是由于你的境遇所致吗?” 当时另外一位大画家卡尔.布留洛夫则说,基普连斯基画的是一名花花公子,而不是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济缅科也表示:在基普连斯基的画作中,普希金的形象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有点儿太过严肃,有些人觉得普希金的眼神是一种平和,但我却认为,是一种不安,就像是在认真地凝视着让他不安的东西。

        神奇的是,画作却受到了普希金本人的高度肯定,甚至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赠与基普连斯基。

 

 

列宾:为普希金画了几百幅肖像画

 为什么他们都爱普希金


       1844年,离普希金去世已经整整7年。这一年,俄国诞生了有一个天才画家列宾。同样的,他是皇家美术学院的高材生,他的毕业作品获得了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比基普连斯基幸运,列宾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去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年回国并开始了画家的职业生涯。

        列宾和比基普连斯基一样,挚爱普希金。他曾经为他的偶像精心构思创作了几百幅画,试图描绘诗人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论是晨曦还是黄昏,列宾想象着诗人当时的生活及创作场景。挑选两幅来看一下吧。

为什么他们都爱普希金

       
第一幅叫
18151月普希金在贵族学校的朗诵中》画中的诗人是一名意气风发的花季少年。普希金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童年就开始写诗,在贵族学校中属于很出挑的佼佼者。他身着礼服,左手捏着白手帕,右手高举过头,仿佛在吟诵自己得意的新作。明明周围围了那么多人,少年却显出旁若无人沉醉在精神世界的陶醉感。周围嘉宾和学究们的神态亦栩栩如生可圈可点,尤其是画面左侧一名穿红衣的男士甚至探身站了起来,对少年普希金的诗作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什么他们都爱普希金

      另一幅叫《涅瓦河边的普希金》。据说列宾整整酝酿了二十年才定的稿,描绘的是普希金即将被软禁前的一个瞬间。普希金当时在离奥德萨向大海告别,一时思绪如潮,写下了《致大海》一诗: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在列宾的画中,他让普希金站在一块大礁石上,左手支撑,右手拿着帽子,向大海挥别。从天空到大海,都是冷色调,诗人也是穿了一身黑衣,严肃而沉重。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这三步曲,表达了诗人反对独裁,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应该说,列宾捕捉诗人当下心境的能力还是十分出色的。他还给托尔斯泰等其他文豪也画过肖像,这说起来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的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