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贝:艺术就该“低级趣味”?

标签:
筛麦妇库尔贝名画艺术热血 |
分类: 文艺评论 |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浪漫潇洒的库尔贝画风一转,开始有了家国意识。他受了政论家蒲鲁东和进步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积极投身法国革命。在画布上开始了描绘劳动人民的题材创作。
从30岁开始的10年,是库尔贝创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劳动者的艺术形象。创作于1854年的《筛麦妇》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红色马甲裙的年轻农妇是画面中的主角。她背对着观众,跪在铺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着一个方便劳作的发髻,露出修长曼妙的脖子,高举着筛子的两条手臂圆润结实,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诉我们她可不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大小姐。除了三角汗巾和腰际的本色小花边,农妇没有任何装饰,却无以伦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红裙更仿佛一面歌颂劳动的旗帜,振奋着人心。
画面左侧系着头巾、身着灰色衣裙、看起来略微年长些的另一名农妇就像是红衣女子的嫂子。她盘坐在白布上,细心地挑拣着麦粒。你会发现,库尔贝给“嫂嫂”画上了优美的兰花指。没错,谁说劳动妇女就不能是美的化身呢?
画面右侧的男孩我把他想象成红衣女子的侄子。男孩翻开木柜,正在搜寻着什么。也许是按照妈妈的吩咐,帮着做家事吧。年幼的“侄子”穿着绿格子衬衫,脸蛋圆鼓鼓的,一副乐在其中的模样。
画面背景是土黄色的墙,墙边靠着几袋麦子。这也许就是这家人今年冬天赖以生存的口粮和拿来换生活费的物质了。可以说,库尔贝对整幅画的朴素拿捏得十分精确。他没有过分渲染贫困辛劳,而是将日常劳作表现得欣欣向荣、趣味盎然。
艺术应放在较低的水平上
《筛麦妇》诞生后的次年,库尔贝举办了个人画展,赢得了一大批思想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其实,这次画展是被逼出来的。
起因是库尔贝带着他创作的大型油画《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参加万国博览会,结果遭到评选团的否决。
《奥尔南的葬礼》中,库尔贝描绘了40多个等身大的人物,亲友和当地居民神情哀伤,市长、监察官和教士们却端着一张冷冰冰的扑克脸。
现在,你明白它们落选的原因了吧?
画家愤而在博览会附近搭起一个棚子,自己举办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的展览,并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库尔贝宣称,现实主义的本质是民主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反映平民生活是十分重要而有巨大意义的。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画作:“艺术应放在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当然不是指画画的技法,而是说艺术家的目光应当聚焦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朴素之美,献媚上流社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1872年,53岁的库尔贝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他带领着革命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运动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
在狱中,库尔贝在小本子上画下了巴黎公社大事记,如《枪杀》、《在狱中》等等,
此外还画了一幅《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的自画像以表明心志。
次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四年后,在瑞士洛桑逝世。人们将他的名字与巴黎公社英雄们的名字并列在了一起。艺术原本就是劳动者最美丽的武器,不是吗?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