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话剧熬不过7年之痒,下河迷仓停业【图】

标签:
下河迷仓民间话剧密斯赵摄影文化 |
分类: 旅游新闻 |
女人哭了,男人愣了
——在诗歌戏剧《贰:纸门》中对峙
两个少女
周匝灼灼的眼睛
一张张空中飞舞的伤疤
一个苹果
痛哭流涕的少女啊
伸手摔破拥有短暂裂缝的花盆
滚动的鸡蛋绕场一周
红线缠绕
镜中少女描描画画
一层一层揭开雨衣下面的尖叫和空洞
化妆间
去下河迷仓看测不准戏剧机构的第三部作品《贰:纸门》的那晚大雨倾盆,询问了三个民工后,我终于找到了位于厂房三楼的仓库。狭小的化妆间里坐着一个穿黑背心的男人,他正专心地画着眉毛。
“天哪,他们居然在放流行音乐,没有别的CD了吗?”阿郜就这样大叫着登场了。她写了十几年的诗,是《贰:纸门》的编剧兼导演。“测不准”取自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定律。他们认为,文化艺术行为和观测世界的行为有着共通性——越想确定,越测不准。
阿郜用“看的感觉像读诗”来形容诗歌戏剧。她说这是一种意境而非内容的呈现,没有情节连贯的故事,只有渗透在空间里的文字以及非具体的真实。《贰:纸门》表现的是两个少女对于成长的恐惧,作品毫不留情地把成年女性假装已经忘记的成长之痛再次剥开,被改写的记忆再度复生,那是多少滴黑红黑红有如初潮的血珠啊!
从剧名到道具充斥着阴性元素。“纸门”最初象征把女婴带入世间的幽暗产门,然后又可以象征脆弱的等待被攻击的处女膜,成为女人的痛楚后接着发生的又是生产的巨痛;剪刀可以剪短少女的长发,也可以在红纸上剪出理想;红色的绸带是束缚,也是起舞的翅膀;破碎的鸡蛋里曾经孕育过生命,夏娃的苹果也不是一开始就扎满钢针;唯一的男演员其实是两个少女成长的“道具”,他推动着她们,又阻止着她们,他软硬兼施地进入了她们的身体,又被她们成熟后的意识所屏弃。
“贰”是贯穿全剧的一个重要概念。“贰”在《易经》里代表坤卦,有着两个少女、逆子贰臣等明暗关联,象征带有破坏和叛逆的母性的发展。几经筛选的宣传海报将“贰”的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对称的少女形象剪纸,破开的“贰”对应“duo”的译名,duo是二重奏的意思。主色调绿色貌似平静,少女额上的红晕则添加了神秘气息。
女人感动,男人费解
很多买票进来的都是情侣。开场前,他们在坐位上有说有笑,晾着被雨水打湿的脚丫。但是,当灯光暗下,他们的思想便分道扬镳了。女人把自己缩回到母亲的子宫里,然后和舞台上的她们一起成长,就象剧中那句被重复了几遍的台词“我知道了,就不能假装不知道了”。一次又一次,女人哭了,而她身边的男人只有雾水一头。
剪影似的女孩穿着睡衣破门而出,站在高台上俯视的母亲要她开始承担纯洁和污秽。成为少年的梦变作了不再长长的头发。世界在凹凸镜似地说谎,和老师一样。清新的口琴声唤醒了懵懂初恋,而夺去少女身体的却是丑陋耳光后男人的一句“求求你跟我回家”。男演员脱下白色T恤,扔到台下。开始听到女人的啜泣声和男人轻松嬉笑的疑问“他想干吗?”
从骑着自行车的露阴癖到假装认识你妈妈的 “舅舅”,从被人瞧见穿大人衣服想马上死去到得知双胞胎女同学因为疾病而在同一天死去,从转学到第一天上班,少女在一声声尖叫中成长,然后成为或梦见有一双巧手的姥姥和隔壁一辈子都枕着剪刀睡觉的太婆。终于,绳索将光线切断,少女合力将男人推开,然后将并拢后的纸门凿开,互相剪下对方的衣物,作为成长的祭奠。
观众席上一个男人站了起来。他走上台,用剪刀剪下了一位少女的衣袖,然后虔诚地将剪刀奉还,带走了那片白布。第二个观众站起来了,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虽然没有穿戏服,但我心里已经把他们当作了演员,或者说把台上的三个演员当作了台下的观众,如你,如我。
阿郜带着她的朋友们上台谢幕了,认真又自由地向观众鞠躬。一些观众走到台前,隔着红绳索和演职人员交流着观后感。不过,令我感触最深的却是颇为安静的一幕:一个戴眼镜的瘦弱女孩跑上舞台,捡起一只未破的鸡蛋,然后小心翼翼地装进牛仔裙的口袋。意外的好结尾,不是吗?
幕后志
下河迷仓位于龙漕路200弄100号三层,可乘地铁一号线在漕宝路站或乘轻轨明珠线在龙漕路站下。
七月八月的三场公演已经结束,测不准戏剧机构正在安排《贰:纸门》九月十月的演出计划,届时将提前一月在www.uncertain-scene.com上公布演出场次及票务情况。门票为20元(含饮料),学生可享受半价。
小剧场大致有100多个座位,不设座位号。提前到的话,可自由选择木头靠背椅、沙发或者小板凳。注意开场后将手机关闭或调到震动档,不要私自上台拍剧照而影响其他观众,另外要小心别被演员随时抛下台的衣服甚至自己等非伤害性小把戏以及会发出啸叫的洗手间所吓到。离场时最好填一下调查表,留在座位上或交给工作人员。
测不准的工作人员平时都有正职,有些还在念书,“民间、实验、自由”是他们信奉的准则。几乎每次公演完一场,就会有新人要求加入。经过每周六下午的形体、声音等基础培训,多数便可登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