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圣火在天津滨海新区传递的时候,冯骥才是第四棒。在成功将火炬传递给下一棒火炬手刘欢之后,冯骥才松了一口气。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他称自己不是用“手”而是用“心”来托着火炬,“有形”火炬的背后其实是“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如何将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同奥运火炬一样传承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火炬托起的奥运圣火是人类文明之火的传递,而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则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根脉。这次的奥运会开幕式出现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和民间曲艺,这是众望所归。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不同于一般大型文艺晚会,而是主办国面对全球的自我表现,任何主办国都想能把自己文化的精髓和气质提炼出来。这方面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很成功,它们把古希腊文明优美又典雅的特质体现出来了,沙滩上一对恋人的追逐和把纸船放到海上的孩子等一系列诗一样的情景则表现了希腊人的人性追求和梦想。那一年,虽然希腊人得到多少金牌没人记得,但他们的文化灵魂叫人触摸到了。希腊人告诉我们,彰显自己的文化不只是把各种文化符号铺天盖地,不只是营造文化氛围,而是凸显自己为之自豪的文化精神。
除了开幕式,这回北京的奥运人家、奥运村、国际新闻中心、媒体村里的剪纸、毛猴、面人、绢人、彩蛋、内画、风筝、空竹、皮影戏等民间绝活也让老外们拍案叫绝,欢喜不已。在观看奥运会比赛之余,参观奥运场馆、购买京味纪念品、品尝老北京风味餐以及胡同游、学京剧、太极拳等活动也向四方来客传递着“人文奥运”的理念。然而这些对外展示并非最终目的,需要关注的是国人自身对于民俗的重视程度和实际行动。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每代人都有责任把文明之火完好地接过来,再交接给下一代。
与“人文奥运”一同提出的还有“科技奥运”的理念。让人欣喜的是,早在鸟巢、水立方等奥运高科技建筑规划之时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一些国际建筑设计大师饶有兴趣地前来北京投标。建成后的作品没有让世界失望,那些场馆的高科技、人性化完全是世界级别的。更令老外咋舌的是,很多西方国家都觉得太先锋的“完全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建筑设计,古老的北京居然乐哈哈地接受了。自国家大剧院开始,“裤衩儿(即央视新楼)”等奇怪的建筑就已经不断北京出现,与传统面对面而毫无惧色。
作为接受世界目光的两大焦点,传统民俗与现代化能否共存并和谐发展成了一个新的角度。事实上,这些新建筑里大量蕴藏着传统中国元素。国家体育馆犹如一把张开的中国折扇;北京大学体育馆在屋顶的设计上巧妙地采取了“中国脊”造型;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的主体建筑设计创意则来自传统拱桥;网球中心的主赛场形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盛开的“莲花”;北京射击场飞碟靶场里,建了12座长城烽火台造型的靶房……
借着奥运的东风,老外们见识了几乎被国人遗忘了的传统民间绝活,也见识到了在世界上顶尖的现代化建筑。奥运给了中国人一个梳理自身文化的机会,外国人看完热闹离开后,国人看的便是民俗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薪火相传。
冯骥才
中国民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2008北京奥运天津地区火炬手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