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静安区大名鼎鼎的张爱玲线路,新闸路有点默默无闻。日前记者对这条仍处封闭状态的名人A线作了一次探访。比较意外的是,这四个故居完全保留了弄堂民居的原状,要不是挂了静安区名人名居文化游A线的铜招牌,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个供参观的景点。有的屋子已经拆除,有的空着,还有的住了一些与该名人没有关联的普通居民,普通游客自然就无人接待,被挡在门外。
中华新村:男司机在康有为种的广玉兰下解手
位于新闸路、泰兴路交界的中华新村是维新名人康有为的海上归隐处,康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3年。
静安区名人名居文化游A线的铜招牌高悬于弄堂口,线路的介绍碑则被树立在半米宽的花坛中。中华新村的隔壁是建筑工地,新村内似有乔迁之态。墙壁上的路灯歪着脑袋,残破的布艺沙发被丢弃在垃圾筒旁边。
康有为的寓所早已拆除,新村内保留的只是四棵他亲手栽种的广玉兰树。分布在36号和38号的树木高大茂盛,开着白鸽一般的花朵。两名骑车男子在门口停下自行车后表示,不知道这是康有为种的树。当记者打算向一名面包车司机询问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这名男司机在38号门口下车后,竟然绕到车身后解起了手。
沁园村:阮玲玉的家门口堆放着建筑垃圾
位于新闸路1124弄的“沁园村”在70年前曾是阮玲玉的旧居。阮玲玉去世后,阮母和养女小玉没住几年就把房子转给了当时任宏恩医院(现华东医院)的外科主任医师谢瑞英,谢医生是上海球星谢晖的曾祖父。几经转手后,现在的主人与阮非亲非故。
沁园村还算整洁漂亮,弄内停了不少气派的名车。一对正牵手散步的母女告诉记者,他们是外地来打工的,不晓得这个叫阮玲玉的电影明星。此时,一名中年男子走过,响亮地抛出一句上海话——9号。
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现在是受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遗憾的是,9号门口横七竖八地停着许多自行车,车旁的建筑垃圾堆得足有半人高。洋房的一楼和二楼横空伸出许多晾衣架,只有三楼阳台上零星的花草稍微还能让人联想到情调二字。
慈孝村:只有一块黄葆戉题写的三个字挂在弄口
慈孝村建成的时候,书法家黄葆戉即迁居于此,并亲手题写了“慈孝村”三字挂在弄口。这三字至今仍在。然而,记者从1316弄的弄堂口一直找到弄堂底,都没有找到他的寓所。
一位戴着眼镜的大叔正在埋头清理家猫排便用的煤灰盆,他用茫然的摇头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眼神就像是弄口那眼被水泥封住的井。一位老太太正在靠背椅上阅读《上海老年报》,她客气地告诉记者,自己是乡下来的,不知道黄葆戉住在哪里。
记者按照号码摸索过去,看见的都是紧闭的黑色大门和门上的白色告示:一张是关于“51黄金周安全”的友情提示,一张则是众乐社区事务所对10号居民的“警示”。该警示告戒居于此的来沪人员,关房门的时候要轻,并且不要大声喧哗和打手机,以免影响其他居民休息。
藏书楼:刘晦之故居如今住满了72家房客
A线的最后一站是1321号的刘晦之故居,这里有他的私人藏书楼——小校经阁。刘晦之的父亲刘秉璋是李鸿章的心腹。当年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从北站附近的安庆路移居沪西时,把花园里的假山和花木送给了刘家。如今假山在静安公园里,几棵广玉兰就在1321号的庭院中。
经过庭院,穿过月洞门,就是藏书楼。北楼高达四层,搭满了脚手架,似乎正在修缮。南楼是典型的中国式八角小楼,住满了普通人家。几根精致的雕花立柱被绳子围了起来,上面系着放置杂物的塑料袋。八角楼和旁边的临时房用天棚连接了起来,成了晾衣服的福地。
一名穿着黑色运动衣的马尾辫姑娘正巧要出门,她说不清楚什么藏书阁,让记者去外面的花坛里看说明。她所说的花坛就是种广玉兰的小庭院,边上烟纸店的老板娘来自浙江,她告诉记者来上海已经5年,最近才知道这里有藏书楼,现在每天都有三四个人来看这幢楼,以中老年人居多。
名人故居不是旅游景点,主办方有心无力
静安区名人名居文化游A线在阮玲玉故居试开通后,引起了关注。沪上媒体纷纷要求对故居现在的主户进行专访,不少游客建议静安区开辟张爱玲线路。记者走访了A线的主办单位静安区文史馆。文史馆文史资料部主任夏至平是该项目的策划人,对于A线的开放,夏至平表示心里不是很有底。
记:静安区有名的名人线路很多,这次为什么先推新闸路?
夏:静安区的名人资源很丰富,曾经的工作地、居住地和逗留地都算的话,有超过100个点。自从90年代第一批故居挂牌以来,如今已有15个挂牌地点。其中南京西路街道和静安寺街道是两个大头,张爱玲等等线路早已为大家熟知。这次之所以选新闸路除了推广还不是很知名的文化人物外,主要是想拉动静安区北边的人气。同时考虑到这四个点虽然名气没有静安别墅和四明村响,但比较安静,而且一路走下来只要20分钟。我们没有按照名人的所属领域分,而是参考了地理远近。A线的下一个正式公众开放日可能为6月9日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有关部门正在协调,争取之后每个月能开放一天。如果A线推得成功,我们会继续整合推出B线、C线。
记:听说你们把A线叫做“金色之旅”,是否借鉴了“红色之旅”?
夏:的确是这样。2003年,静安区是上海第一个提出“红色旅游”概念的中心城区。当时上海某大报记者曾建议我们去注册商标。果然,三年里,红色旅游引起了市旅游委的关注和重视,在上海红火了起来。今年年初,我们又策划了“银色之旅”和“金色之旅”。前者指的是建筑,后者指的是人。名人不是过世就是高龄,所以寓意“金色的晚霞”。
记:A线的旅游配套工作进行得如何了,市民如何进行参观?
夏:我们是和区文化局和区房地产局合作推出A线的,文化局提供线路图、景点说明牌等宣传品的制作,房地产局负责故居建筑的修缮。这四个点是免费开放的,游客还可以在每个点免费领到一张对应的书签,凭着书签上盖上的“金色之旅”系列图章就可以到下一个点领到新的书签,一套共四张。
但是,我们不是旅游单位,故居也不是旅游景点,碰到的困难有不少。
最麻烦的是这些故居的住户。在国外,名人故居几乎都住着该名人的后代,他们很乐意接待仰慕先人的游客,觉得有人来家里旅游是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国内就不同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名人故居现在住的基本都是和名人非亲非故的普通人家。他们普遍有安全隐患,不愿意陌生人来参观自己的家。
5月18日,很多媒体指明要采访阮玲玉故居的主人,其实这第四代主人是一名普通的老妇人,和阮玲玉根本没有关系,那幢房子平时是空关着的,连张床也没有,老太太是住在女儿家的。那次专访是特地安排的,老太太也算是帮了忙。
黄葆戉故居倒是住了他的儿媳妇和孙女,可是不巧的是,孙女查出癌症,儿媳妇匆匆忙忙从美国赶回来,你说这家人能有心思接受采访,接待游客吗?
第二个问题是无人接待。文史观不是旅游单位,不可能派人24小时去故居值班。而
不少故居现在住的房客都是外来人员,根本不了解上海的文化。因此,游客目前只能看铜牌上的简介,如果有专职的讲解员就好了,但谁来出工资呢?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关于张爱玲文化休闲街的想法,我们早就有了,早就想挖掘马路的文化内涵了,但是无法实际操作,只能眼巴巴看着这样的场景,慕名而来的港台游客们能看不能进,只有拍照留念。常德公寓现在住的居民和店铺谁去置换?可以把眼镜店、烟纸店改成“爱玲书店”,可以把小饭店改成“爱玲咖啡馆”,那么对店主的经济补偿谁来出?常德公寓门口的小路不知从何时变成了停车场,我们总不能断了别人的财路不管呀。
上海其他城区和我们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们区叫文史馆,他们叫文物保护管理所,杨浦区甚至只是一个文物保护办公室。我们这些单位是没有实权来进行文化休闲街的开发的。如果有家旅游开发公司能够投入资金就好了,我们是万分愿意替他们整合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