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这一天,回到平日。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这些年来除了“国宝展”、“淳化阁帖展”等热门特展,常规时段,市民观众的数目总是远不如外来游客。一向以“和国际接轨”为荣的上海人普遍缺乏将去博物馆当成日常休闲的意识。
所谓的博物馆常客,在上海真的存在吗?
每年来凑一次“免费”热闹的观众,不是常客;只对部分特展感兴趣的观众,算不上常客;来上海旅游的游客,没条件成为常客。那么,所谓的常客真的存在吗?
退休在家的老杨和他老伴都是博物馆爱好者,国内外的博物馆去了不少。因为一直就对文化艺术感兴趣,所以上海博物馆他每两个月就要去一次。在老杨看来,青铜器啊,明清字画啊,都是可以净化心灵的宝贝。老杨告诉记者,他的学生、朋友自发形成了一个圈子,上海一有新开博物馆或者新展,圈里就会互相通报。近年新开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淮海西路的红坊,老杨一个也没漏掉。
刘女士是个比较特殊的常客。因为从事文化工作,2001年时,她受邀加入了上博的会员俱乐部——博物馆之友。入会前,她对博物馆没有一点概念,眼睛里只有展品和旁边的说明,还没出馆门就忘了个一干二净。通过一年几次的会员活动,她对上海以及南京、镇江等周边城市的博物馆有了认识,平日里也会带上会员证去上博,一只17世纪的青花瓷能够看上半天。有意思的是,刘女士还因此爱上了收藏,开始在自家搞起了“迷你博物馆”。
如果说刘女士是因为职业身份意外成为博物馆迷的话,小林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小林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在上博做特展志愿者已经一年有余。一开始纯粹是好奇,主要想增加点社会实践经验。没想到听了几堂培训课后,来劲了。上博的特展基本都是与国外的博物馆做馆间交流,满足了小林的求知欲。当他能够很专业地向误解的观众解释说,这不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而是亚述文明的守护神时,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已经不满足于上博,其他的博物馆、展示馆也会自己掏钱去看。小林告诉记者,同学中像他这样经常去博物馆的比例差不多占1/5。记者从现场的情况看,这次“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特展的观众中,青年学生占了7成以上。这一比例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学生成为博物馆常客的可能性。
对博物馆如此青睐的常客,愿意花多少钱去经常光顾?
每逢特展或者免费日,老杨的就头大了。去年元旦为了看国宝平复贴,他和老伴、小女儿三个人撑着三把伞,排了一小时的队,好不容易被放进去了,看了一会就到了闭馆时间。而免费日更像是小菜场,真正想看的人往往不尽兴。在老杨这样的退休知识分子看来,上海的博物馆门票普遍“有点贵”。他对记者说,国外的博物馆门票几乎都很便宜。巴黎卢浮宫7欧元,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5欧元,这价格在当地属于大众都能接受的,还有很多小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的。老杨印象最深刻的是梵地冈博物馆,每月的第四个周日是免费参观日,那天他们正巧赶上。人们安静地排着队,队伍中来自东欧的穷人一边还在垃圾筒里找食物果腹。这样的情形在上海根本无法想象。上海的富人都未必肯为博物馆掏钱,更别说穷人了。
刘女士介绍说,因为是会员,所以享有无限次免费观看上博常规展和特展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当初也是因此“譬如不如”去白相的。如果以后“博物馆之友”要收费了,她后表示不会退出,出会员费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值得的。
小林因为是志愿者,所以上博也可以不限次数免费看。目前,他想趁自己还是学生,一面享受折扣,一面长知识。就算折扣比例不高,对学生也是有吸引力的。
记者从上海博物馆得知,为了鼓励市民经常来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之友”将全面改制,于6月推出。
现有的“博物馆之友”会员仅一百多名,绝大多数是馆方邀请的名人、学者以及捐赠人,改制后,上博将与国外的博物馆俱乐部一样,公开招募会员,细分会员类型,并收取年费。这次招募不限名额,今年的主要目标人群是“普通会员”,会费200元/年。
“博物馆之友”那么多年都限制在小范围内,连老杨这样的博物馆迷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俱乐部。从每年排队免费参观一次,到200元一年悠闲参观无限次,无形观念落在了有形数字上后,上海人能接受吗?
赢利不是目的,博物馆应当成为上海人的朋友
博物馆在诞生之初,完全是“贵族的姿态”,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了社会化之路,二战后,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收费的会员俱乐部制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国际惯例”。
从国内情况看,一些大的博物馆也曾有意向遵从这一国际惯例,但目前均未实施,仅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做。上海美术馆的“友人卡”是比较成功的一例。
记者找到了负责“博物馆之友”项目的上海博物馆教育处主任郭青生。郭主任介绍说,
“上博是全国最早实行会员制的博物馆,早在60年代就有了第一批会员,但数十年来会员活动从未面向社会,活动开支都是依靠国家拨款。目前上博正在积极筹划会员制的改制,赢利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这次改制的目的在于推广,让上海的普罗大众有机会了解博物馆的魅力,让博物馆成为上海人的朋友。”
上博曾取了一些小样本做了市场调查。虽然上博每年的100万观众中,只有1%表示会考虑入会,但是当他们缩小范围,在一些听过讲座,参加过活动的人群中调查时,这一比例整整提高了10倍。
没有机会去接触,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去喜爱,去习惯。上海人普遍缺乏将去博物馆当成日常休闲的情况从另一方面说,这也证明了巨大市场的存在。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底子应该很好。
这次改制主要是参照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做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发达国家的大型博物馆典型,拥有14种分类、60万会员,会费从50美金到2万美金不等,甚至还有网络会员。上博这次设计了三个等级,普通会员、高级会员和贵宾会员的年费分别是200、10000和100000元人民币。此外,还有家庭会员、团体会员和荣誉会员三个衍生类别,家庭会员和团体会员享受优惠,荣誉会员免收会费。
“博物馆之友”会员可全年无限次免费参观上博常规展和特展,参加公共讲座和会员专门讲座,参加市外甚至国外的博物馆考察,定期收到会员通讯,以及以85折的优惠购买馆内的出版物和商品。
5月,三大活动持续推广“文博之旅”
博物馆既是外来游客领略上海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上海市民都市旅游的一条线路。旅游系统对于博物馆的推广没有间断过。今年,“文博之旅”护照更是入选了市旅游委发布的“2007迎奥运、迎世博--精彩上海”七大主题旅游护照系列。那么发布后的反响如何,是否起到了预计的推广效应?记者就此访问了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国内促进处副处长张枝俏。
入选的“文博之旅”护照的博物馆中,一半以上是科普类展馆。因此,作为重点项目,本市科普类展馆的推广将从“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持续整个5月。推介活动的开幕仪式于5月19日,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第二天,位于浦东的东方地质科普博物馆内,将针对白领进行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博物馆不但是老人、学生、孩子的天地,应该让更多的在职白领了解博物馆,亲近博物馆。
令人欣喜的是,5月27日宝山上海解放纪念馆将迎来一位特殊的上海游客。这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已把“红色旅游”护照的所有景点都走了一遍。这是一个值得鼓励和推广的行为,旅游护照按照主题串联起上海的旅游资源,如果市民对其中一个或几个主题感兴趣,那么按照护照去旅游,无疑是一种便捷又全面的模式,会对该主题有个系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