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手记(十二)——了解动作掌握的三个阶段

(2009-04-18 08:58:08)
标签:

瑜伽

裴蓓

瑜伽教育

瑜伽知行会

瑜伽主题

生活记录

杂谈

分类: 絮语闲闲言—生活修行

我们通常习惯性地将学习者分成初学者、资深者,以及其余类型来设计教学,而实际上,用什么标准来区隔TA他,却非常模糊,绝大部分的老师都凭着感觉来,或是凭着自己的练习经验习得而来,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中大量使用感受式教学的一个原因。老师上课时更强调练习中的身体感受,而非身体本身在运动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学员正是因为要尽力达到老师所强调的那种身体感觉,不会也不懂顾及自己的个体差异,以至于造成损伤。实际上,在以体式动作为核心的现代哈他瑜伽练习模式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首先需要我们研究并遵循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然后才是将客观规律通常教学的方式转换成个体化的练习,而不是将“我”的练习经验误当做“客观规律”,这也是目前为什么大部分的老师没有办法跳出狭窄的个人体验而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原因之一。

 

动作的形成与掌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都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自如到运用自如的发展过程。动作掌握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上自然也应该有相应的侧重点与详略、取舍。

 

第一阶段:粗略掌握阶段。此阶段属泛化阶段,做动作时紧张、吃力、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并伴随一些多余和牵强动作,同时,在心理上也表现为没有信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等。在教学中,着重建立动作的概念和动作表象,防止多余和错误动作,特别是要注意主要环节的讲解与示范,对于动作整体结构的理解和学习,而不必过多强调动作细节和规格要求,同时,对于结构和认知上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在教学方法上则可以采用简单的分解学习、辅助性学习、反复练习等等。

 

在这一阶段的学员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大课堂上,对于瑜伽的认知,基本都停留在对体式的规格与要求上,如要难,要软,在流汗,要舒服等等,对于老师,首先,就得有一个自己的关于身体运动规律的立场,才能提供“以一而贯之”的指导。否则,则有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三角伸展式,不同的流派就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在这个阶段,你是将每个流派的教学都展示给学生?还是选择一个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来教授?并且,还要保证学生在以后的自我学习过程中遇到同类问题时,有自己的选择立场,而不至于困惑?

 

第二阶段:改进与提高阶段。此阶段属分化阶段。对于动作已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能做比较精确地分析并完成动作。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欲望比较强烈,信心增强,但动作质量时好时坏。在练习过程中,大部分的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顺利连贯,但不熟练,遇到新的要求时,多余和错误还会重新出现。此时的教学,应放在加深理解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进而掌握动作的细节,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性,进一步消除紧张、错误,发展相关身体素质,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使之轻快、协调、正确地完成动作。老师的教学则更多地采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法等等,从“外知”过度至“内知”。

 

此阶段的学员已经对大课堂的教学产生厌烦,觉得枯燥,没有信息量,学不到东西,并且有许多人通过自已的阅读与学习后,对大课堂的教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TA们慢慢地放弃大课堂的教学,从而开始寻找更适合,或者自认为更深入的东西了。至此,分流开始显现,瑜伽的学习以至于教学开始朝不同领域转化,除了对动作的理解与学习更深入、更细致、更强调某些练习模式外,还开始涉列更多除身体之外的内容。

 

做为老师,你一定要有个准备,你有没有一个适应这个阶段的学员的教学思想,或是教学形式?在体式上,你有没有一个更深入的要求与理解?除体式之外,对这样的人,你有没有更深入的辅导路径来配合?对于你自己而言,你有没有处在这个过程之中,你又是如何来渡过这个过程的?你自己的延伸学习又在哪个路径上?

 

第三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也称之为自动化阶段,已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能准确、熟练、省力、轻松优雅地完成动作,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充满自信,情绪稳定,注意力分配合理,随着不断重复和动作细节的不断改进,动作的准备度、熟练和自动作程度还会不断提高。

 

在此阶段,瑜伽体式的练习已超越了所谓的技能或技巧,也超越了所谓的流派与大师之圣言,那些纸面上的真理与感人至深的格言,也仿佛变成一朵壁花,可有可无。身体已日臻自由,在这个自由而优雅的身体里,心的变化才有可能被渐渐捕捉,以及感知。你将重新回归琐碎而烦恼重重的生活,并且不再惧怕生活中的变故与不可捉摸。甚至,你开始重新思考,“瑜伽的无意义”。

 

没有身体,没有心灵,没有身体的无限丰富,没有心灵的无限丰富。凭借对身体的训练,而达至对心的训练。瑜伽的使命无非如此。可能,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谈得上所谓的“身心连接”,才谈得上“控制身,以至于控制心”吧。

 

能自如吗?能更自如吗?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一个自由的身体本不需要限制,也不需要说明,正如一颗自由的心,不需要限制,也不需要说明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