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共和盆地》附录

标签:
存档分享 |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
《穿越共和盆地》附录
《穿越共和盆地》(《中华水塔》系列),《北京文学》2019年第1期首发,《光明日报》2019年1月11日期刊平台推荐,《文学报》2019年3月14日纪实版整版节选,《长江文艺》2019年第4期评介(蔡家园《当“非虚构”成为潮流》),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主讲教师龚举善教授(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评委)指导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非虚构文体研究》全体选课同学在15-611教室举办了陈启文生态报告文学《穿越共和盆地》专题研讨会。该作品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年度选本《2019中国报告文学年选》(何建明主编,花城年选系列)《穿越共和盆地》在《北京文学》首发后,先后被《光明日报》《文学报》《长江文艺》等众多报刊推介或摘选发表,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选本《2019中国报告文学年选》和2019年中国生态文学(报告文学)排行榜,获《北京文学》2019年度优秀作品奖。
附录一:《北京文学》2019年第1期导读及《光明日报》2019年1月11日期刊平台推荐语:
这是一篇生态报告文学,作者以采访者的身份,进入西部高原的共和盆地,追溯历史、关注现实。在人类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索取自然的历程中,历史千疮百痍,谱写历史的人们的心灵也血泪斑斑,承受着惨痛的教训。幸好曾经的惨痛换来了警醒,如今盆地的主人们正以崭新的姿态和科学的精神退牧还草,在荒漠上育苗种树,绿色的希望已经冉冉升起。
附录二:《穿越共和盆地》创作谈(《北京文学》2019年第1期):
《北京文学》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感谢《北京文学》在2019年第1期推出我的报告文学《穿越共和盆地》。
无论是当年的文成公主,还是如今的我们,在翻越日月山、涉倒淌河而南下、向青藏高原腹地纵深时,先都必须穿越一个伟大的盆地。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断陷地带,地处祁连山与昆仑山的过渡带。这是一个传说中的聚宝盆,也是中华水塔三江源的一个命门。这里的生态,对于中国生态至关重要又极为脆弱,一旦损毁就难以逆转。
我曾多次穿越共和盆地,一次次亲眼目击那灾难性的症状,高寒缺氧的冻土层被人类不断撕裂,让每个在这条路上走过的人都惊叹为天险,而人类的活动又把天险推向了更危险的程度。从河流湖泊的干涸、多年冻土的消融、草场植被退化、高原鼠灾泛滥到冰川雪崩,这种种征兆其实只是一种灾难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不分先后、不分彼此、互为因果的,由此形成了一种导致黄河源区自然生态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一种随时处于崩溃状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随着草原沦为荒原,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非常严重,已演变为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的一大策源地。
我在追踪的过程中,一直在追问,这一切灾难的背后推手又是谁?
人类欠大自然的债是终究是要还的,而最好的偿还方式,就是把大自然重新交给大自然。
昌耀,这位曾经在荒原上受难的诗人,一个站在时代的伤口喊疼的人,把这里称为“沙尘暴统治的荒原”“ 那不朽的荒原”,前者是生存意义上的荒原,后者则是灵魂的荒原。这其实也是一种因果互证。而我穿越共和盆地,既是为了探寻荒原的真相,也是为了寻觅一个荒原上的灵魂。只有冷静下来正视这一切,你才会像昌耀一样,在爱与受难中,对那彼岸的“良知的净土”充满了焦灼的渴望,渴望这共和盆地能成为“大地绿色的盆盂”。
谢谢大家!
附录三:蔡家园《当“非虚构”成为潮流》(《长江文艺》2019年第4期)论点摘编:
陈启文的《穿越共和盆地》通过追踪共和盆地的沙漠化过程,展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进而追寻彼岸的“良知净土”。正如苏珊·桑塔格在《文字的良心》中所说:“作家——我指的是文学界的成员——是坚守个人视域的象征,也是个人视域的必要性的象征。”以个人化视域审视生活,将会发掘出更多“历史”与“生活”之外的“真实”——那些被遮蔽的真相得以浮现,那些被压抑的“沉默的大都数”得以发声,这不仅让文学有可能穿透更为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空间,而且能够恢复其应有的思想活力。
附录四:陈启文生态报告文学《穿越共和盆地》专题研讨会论点摘编:
2019年11月27日上午,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报告文学评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报告文学的独特艺术价值,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主讲教师龚举善教授(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评委)指导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非虚构文体研究》全体选课同学在15-611教室举办了陈启文生态报告文学《穿越共和盆地》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分为四个环节:开幕式、主题发言、同学提问、老师总结。
主持人美迪娜首先介绍了会议主题、内容及目的,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穿越共和盆地》的作者与创作背景。随后,6位学生代表依次进行多角度发言。
彭琛同学从步步沉重到生态之殇,再到自我救赎,由浅入深,为我们解读《穿越共和盆地》“希望大于绝望”的思想启示。
陈静同学细种了作品中的三个人物——桑杰老人、漂亮女人和郭增鸿。作者穿越共和盆地,徜徉在人类幻觉被埋葬的最深处,抛开历史,站在被死亡裹挟着的共和盆地之上,一层又一层的风沙埋葬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类与大自然的角逐中,过度的伤害必然要以最真诚的献祭弥补。从“生命守护者”桑杰老人到死在沙漠上的漂亮女人,再到“更尕海的守望者”郭增福,是一种从人性到神性的过渡。从人到神过渡的过程是对自然奉上愈加厚重的礼物和诚恳的献祭过程。
马苏珂同学重点考察了《穿越共和盆地》的诗意化书写,包括作品语言的诗化表达、叙述手法的诗性运用、生命本源的诗意回溯。
李重庆同学从创作与时代关系的角度逐层剖析了《穿越共和盆地》敬畏自然、荒原哭泣、时代强音等思想蕴含。
自小生活在宁夏地区的杨花同学,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较为深入地阐述了该作追溯自然现状、突显淳朴人性、谋求自然与人性统一共制的主题意向。
鲍巍月同学则从求真的历史审视、迫切的时代精神、洗练的艺术表达三个层面来挖掘《穿越共和盆地》生态视域下人的觉醒的独特品格。
每位同学发言后都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体现了热烈的对话效应。然后,主持人美迪娜进行小结。她认为,茅盾先生对报告文学的解释“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是合适的。她表示,研讨会这种独特的课堂讨论形式使不同的声音产生思想的碰撞,对同学们扩展思维有巨大帮助,希望同学们今后积极参与这种形式的研讨活动。
随后,龚举善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他首先肯定了本次研讨会,认为整个研讨活动总体上主题明确、角度多元、层次清晰、论述到位,发言者与提问者、发言者与发言者之间构成对话效果,会议纪律保持良好,营造了愉快和谐的氛围,是一次较成功的研讨会,并指出了本次研讨会的某些不足之处。龚教授强调,作品研讨会作为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既需要工作人员的合理安排和组织,也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策划者要合理安排时间,为全体与会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体验;在研讨过程中,同学们要积极思考,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在交流中获取鲜活的知识。最后,龚教授对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全体与会同学表示感谢,并宣布此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附录五:《北京文学》2019年度优秀作品奖评委推荐语:
李炳银:作品通过在青藏三江源地的实际踏访思索为叙述对象,在历史和现实地环境穿越描绘中,书写了这里作为中华水塔的特殊重要价值作用,描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中华大地发生的直接巨大影响,以及这种存在、影响的各种表现等等。观察深入,思考广大,语言激情,融独特环境描绘和忧患诗情等于一体,表现出厚重和诗性力量。
丁晓原:这是一篇生态报告文学。作品以别具生态意义的共和盆地,作为观照书写对象,作者穿越的不只是共和盆地的空间,更是与它关联的当代历史。历史是非虚构的,其间有对自然生态破坏和改善的客观呈现,也有关于社会生态恶化的沉郁侧写。作品对治沙人郭增鸿的叙写,见形得神,令人感动、感奋。全篇内容丰富,沉思厚重,启发读者思考人与自然该有怎样的“共和”关系。
黄传会:一篇讲述共和盆地环保建设的故事。作品通过三个人物桑杰、卓巴才让和郭增鸿的轨迹,展示了共和盆地百年的生态、环保史。其实,它就是中国生态、环保的一个缩影。作品里,还有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昌耀,新哲农场,曾经是这位中国著名诗人的受难地。掩卷沉思,禁不住为诗人曾经的苦难和辉煌感慨万端……
李朝全:新时代叙事特别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的书写。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是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改善进程的描述。作者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讲述黄河源头共和盆地生态破坏、严重沙漠化和逐渐恢复的过程,穿插了一些历史掌故和人物遭遇,凸显了生态建设和人的命运的紧密关联,强调了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李青松:传说中的共和盆地是聚宝盆,却演变成了糟糕的风沙和干旱之地。——成因是什么?作者为了探寻真相,深入腹地进行了考证和扎实的采访,用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和生动的故事呈现了共和盆地的历史和现状。让我们知晓了共和盆地的演变过程,除了自然变化和天灾因素,更有人类开发过度导致的恶果。历史上,人类为了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从来就没有跳出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怪圈。这个怪圈令我们迷茫和困惑。然而,迷茫和困惑并非就是绝望。共和盆地正在一天天改变着样貌,生态繁茂的盛景也许还会重现——因为,那里有一批像郭增鸿一样用命种树的人。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