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科学精神”

标签:
存档分享 |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
写作要有“科学精神”
《南方日报》文化周末记者 麦炜荣

随着主持人熟悉的开场白,东莞著名作家陈启文向观众鞠了一个躬,理了理衣摆,端坐于三尺讲台之上。虽然已经习惯于常年在不同的场合中发言,但面对在场的200多名师生,陈启文笑言仍感到有些压力。
5月23日下午,文化周末大讲坛第91讲在东莞中学报告厅里开讲,陈启文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隆平”为题,与学生分享其一路追随袁隆平进行田野调查、跟踪采访,再用一年时间写就《袁隆平的世界》的经历。
据介绍,此次文化周末大讲坛系列讲座创新传播方式,首次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线上直播,让市民随时随地轻松获取讲座内容。截至活动结束,共有8万余名观众在线观看了现场直播。东莞本土作家娓娓道来的创作故事,从书籍中跳跃而出,透过镜头润泽每一颗热爱文学的心。
翻山越岭抵达写作现场
《袁隆平的世界》里,有袁隆平曾经的“运动员梦”、“飞行员梦”,有袁隆平的师承脉络、有40高温下稻田里埋头的专注、有杂交水稻科学探索历程的第一次公开……
这本494页的书籍,客观真实、生动丰富地再现了袁隆平及其团队严谨的科学研究。
袁隆平的故事“种”在稻田里,陈启文就像是一名农夫,随着稻浪时起时伏,以锲而不舍的行走著书立说。
面对这项写作任务,一开始便有两大难题摆在眼前,一是同题材书籍多达30余种,难以超越;二是“隔行如隔山”,如何搞懂农业科学。
正当陈启文在犹豫之际,针对袁隆平的种种质疑通过网络铺天盖地地袭来,人们议论纷纷却又不明所以。
“袁隆平穷极一生为人类远离饥饿而奋斗,为何争议却总是驱之不散?”这一份疑惑驱使着陈启文对真相的渴望,他决定到稻田里一探究竟。
在陈启文看来,报告文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案头工作,于是他将能搜集到的有关袁隆平的资料都认真研读,甚至捧起了《杂交水稻简明教程》,一字一句地“啃”起了杂交水稻科技专著。“要谈袁隆平,肯定绕不开的就是杂交水稻,所以有关他的写作不能以文学的方式绕过科学,还应厘清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原理与时间历程。”
讲座现场,陈启文谈起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系统、花粉败育型野生稻、远缘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等专业的农业科学知识亦是滔滔不绝,甚至让人误以为他是一名“农业专家”。
一直以来,袁隆平都坚持在第一线,在他看来,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袁隆平都坚持下试验田。这种“科学精神”也是陈启文对写作的追求。
陈启文坚信“科学现场也是写作现场”,两年时间里,陈启文追随着袁隆平,翻过“杂交水稻科学原理”这座大山,渐渐体会到袁隆平及其团队破译水稻生命密码的喜悦,手中的笔也越写越顺畅,成就了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被誉为“袁隆平院士最认可、迄今最权威、最厚重的袁隆平传记”。
鼓励每一个想要写作的梦
在与袁隆平“亲密接触”的过程中,给陈启文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袁隆平“老顽童”的形象:89岁高龄却自称“90后”;身体好、心态好,喜欢赶新潮……
陈启文在讲台上讲述他与袁隆平相处的点点滴滴,笑眼盈盈,讲到动情处,仿佛袁隆平“刚果布式的笑容”就在眼前。
合上《袁隆平的世界》这部书,陈启文还在现场为大家解答对作家这一职业的种种疑惑。
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的时间,陈启文发表、选载作品多达10余篇,出版著作两部。在第三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表彰座谈会上,陈启文荣获“第三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称号,他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来,这是第一次荣膺超越了文学奖意义的殊荣,德艺双馨,既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褒奖,也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把每一个汉字写端正,将是我穷其一生的信念与追求。”
“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绝不白写每一个作品。”——这是陈启文写作的初心,也是他对莘莘学子的一番肺腑之言。
面对“写作是否有用”这个问题,陈启文推己及人,他鼓励大家可以有文学梦,但职业作家这条路并不容易。在他看来,写作一篇条理清楚、遣词造句准确、没有错别字的文章,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
对那些有文学天赋的青少年,他也鼓励他们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如果你在文学方面有天赋,而且对文学抱有虔诚,为什么不能以写作谋生呢?错过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是多么地可惜。”
陈启文还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版权维护的经历,“我的许多原创文章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反复使用,甚至还有不少考试会将我的文章作为阅读题。有些学生专门找到我的微博,问我文章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标准答案。”
如今,陈启文也会寻求不同的途径进行维权,但他更希望能从学生们做起,自觉地尊重知识产权,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版权保护氛围。
活动结束之后,东莞中学高一学生黎颖欣获得了全场唯一一本陈启文亲笔签名的《袁隆平的世界》,她分享道:“参加了陈启文老师的讲座,了解并学习到了很多事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启文老师讲述自己花了两年的时间去了解杂交水稻方面的知识、实地考察,不断地与袁隆平沟通对话。通过这场讲座才让我明白,写一本书,不是光有一个想法就行的了,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实地考察。”
(《南方日报》2018年6月15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