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州义门陈启文
江州义门陈启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220
  • 关注人气:2,5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和锋:都市的喧嚣与精神的坚守

(2017-05-10 00:12:33)
标签:

存档

分享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陈启文小说创作艺术笔谈②

 都市的喧嚣与精神的坚守

——读陈启文小说《石牌村女人》

朱和锋

朱和锋:都市的喧嚣与精神的坚守

乡村和都市文明的断裂,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乡土,奔赴现代化的大都市寻求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满足物质上的追求以及精神上的自我。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无限想象和美好期待的年轻人,初次踏上现代化的大都市,在都市文明的熏陶下,他们在逐渐实现着一种内心的蜕变,告别出发前的一整套稳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评判,习惯于新的环境和新的工作、生活,开始形成一套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然而,现代化的大都市没有给他们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抑或个人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内心的梦想,许多人抵抗不住诱惑,被都市的声色物欲所攻陷,仅有少数人保持着清醒,在都市的灯影之下艰难而孤独地坚守着精神的领地。当前有不少作家热衷于揭露、抨击现代都市文明的丑恶,极力描述人们生活的悲惨遭遇,而很少有人能正视都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同情,不是救赎,而是必要的正视和尊重。他们从来就不需要救赎。需要救赎的可能是这个社会的另一些人,甚至就是这个社会”。[1]P64一部好的小说,既能充分暴露社会的丑恶,展现人们生存的真实状态,揭示人们的内心真实,又能鼓舞人们勇敢面对生存的困境,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基于这个视角,陈启文的中篇小说《石牌村女人》便体现出了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篇小说萌生于二十一世纪之初经济大发展的宏大背景,通过一名内地高校毕业生祝敏的经历和遭遇,以及对一个个如华姐、姚娜、区一民、阿伦等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借此审视了现代化大都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在这一矛盾中体现的人性遭遇与命运抉择。

陈启文的小说直击都市社会生活的真相以及人物的历史命运,对女性遭遇的不幸感同身受,同时给予深切的关怀与极高的尊重。小说开篇叙述的却是“我”在广州许久之后的一个清晨。“我”刚起床就被蜜蜂蛰了一下,并迅速地肿胀起来,可是,“美丽对一个女人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对我这样的女孩,美丽是生活下去的全部根据”[2]P129。这本身就带着某隐喻的性质,有时候不管有意或者无意,麻烦都会找上门,而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犯错就可以避免麻烦的发生,再美丽的脸盘也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再幸福的人生也可能遭受意外的打击甚至破坏。无论是刚开始找工作时“我”所遭遇的挫折,还是被骗拐至色情场所,还是后来与区一民的相遇,都无一例外地呈现着基本的历史真实,同时吸引我们去探寻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世界。主人公的遭遇,是个人命运的偶然性发生,还是整个时代的必然经过,我们不得而知。虽然这种历史真实给我们以深深的无奈甚至荒诞之感,我们仍要承认而不是否定这样的历史存在。

小说《石牌村女人》构建了一连串的人物关系,借助一个个具有丰富个性的人物角色,很好地诠释了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联系以及内心的关联,揭示了冲突的直接原因。小说里的角色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位女性的生活都至少有一位男性的参与,如“我与区一民”,“华姐与老头、阿伦”,“姚娜与情人、孩子”。小说里的男性角色,不仅是这些都市女性生活的配角,作者思想意图呈现的辅助,而且是这些女性命运的参与者与不幸的制造者。“我”留在区一民身边,钱和工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华姐“爱着”八十多岁的老头,无非是为了钱和房产;姚娜为了让情人回心转意,残酷地将自己和肚里的孩子躲藏在地下室半年之久。这些女性无疑是希望借助男性为自己的幸福生活铺路,她们的不幸遭遇似乎又是个人自觉选择的结果。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她们,殊不知,男性才是造成这些都市女性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区一民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商界成功人士,却不能让“我”感到实在的依靠,无法令“我”看到未来;艺术家老头给了华姐一个虚假的承诺,而这个“承诺”却被一场突如其来暴风雨彻底击碎;孩子的“喧嚣”声之中,姚娜得到的只有电话另一头“父亲”永远的沉默。作者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察视男性,又以男性映照女性本身,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性,丰富和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意蕴。

在小说《石牌村女人》中,“石牌”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遗留,又与都市现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石牌是一座贞洁牌坊,纪念的却是一个卖身的妓女”[2]P133,它似乎是这些女性的向往,却又不肯相信石牌的贞洁,毕竟各自做着类似教坊里的事情。石牌将小说中的不同人物联系到一起,故事的发生也是围绕着石牌村展开。石牌村是“我”、华姐、姚娜等人暂时的居留地,“石牌”象征着这些女性的理想,是都市冷酷环境下的一点温存所在,更是姚娜仅有的精神寄托。“一个女人就靠着那座石牌坐着,脸白得几乎无法同着白白的石头分开,头发上闪烁着幽暗的光泽”[2]P133,“我”一次次地在这座牌坊下遇见姚娜,而每次都让我感到十分恐惧。“你发现没有,这座牌坊有点歪了呢”[2]P134;“又异常神秘地告诉我,这座牌坊真的有点歪了,你仔细看看”[2]P148;“那座牌坊真要倒了啊”[2]P148……“它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最终还是没能扛住这场罕见的龙卷风,它倒了”[2]P154。女人的生存一开始就依存于这座石牌,女人的命运也如这座石牌一般,出现裂缝、变得歪斜、正在流血、在灾难中倒塌。一切的感性最终都要回归理性,一切的理性又都建立在感性之上。假如没有出现这座“石牌”的出现,我们关注的只不过是几个都市的外乡女人,然而“石牌”的出现与反复出现,促使我们更深层次地进行思考,贞洁又是什么?在这些女性的眼中,恐怕贞洁早已经失去了说服力,“石牌”也丧去了它原有的地位。

陈启文在十多年的创作中,尤其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命运遭遇。陈启文笔下的诸多女性,大多在都市文明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跋涉、对抗。在构思人物命运的过程中,陈启文“不停地在寻找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特质,有时还表现出令人难以琢磨的犹豫和矛盾”[3]P301,既抨击女性过度的欲望,又极力去满足他们的生活欲求,张扬人们的自然天性,展现了都市人们生存的尴尬境况以及内心的困扰。“女性们的生活都不是处在自己向往的如意中,她们一个个都是困惑者或孤独者,种种努力都无法排除个人内心的困惑和孤独。这种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寻找与挫折的同在,却恰恰显示了女性生存的尴尬和艰难”[3]P301,这也是陈启文最为关注和担心的。然而,在《石牌村女人》中,不少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我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相似的气味”[2]P149,连嗅觉灵敏的的狗鼻子都经常弄错,但“我”总是“把自己和她们严格区分开来”[2]P113,依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主人公在“茫然无措”的时刻,也会将生命、希望、恐惧等寄托于不可预知的未来,等待奇迹的出现。可是,每到关键的时刻,“我心底里就有一种关键的东西开始起作用”[2]P143。最终,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牌坊”在这场飓风之下绝望地倒了下来,仿佛石牌村的女人都失去了心中的依靠,然而,在姚娜的声声叫唤中,“我突然对生命有了一种很尖锐的感觉,它破空而来,凛然不可侵犯,也没有什么可以抵挡住它”[2]P153,新生命的诞生以及这种“关键的东西”一直支撑着“我”的精神世界,使我在绝望与希望的循环往复中孤独地坚守。

    《石牌村女人》并非简单、消遣式的都市生活记或女性故事,而是在都市文明的畸形裂变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在喧嚣的和宁静的二元对立中对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行探寻,力求真实地再现都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进行解构和反思。处在这一文明发展之下的女性群体,无论是沦陷还是坚守,都发出了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呼唤现实与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启文.创作谈:一个人的南方经验[J].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1(2).

[2]陈启文.石牌村女人[J]. 红岩,2005(4).

[3]张惠芳.试析池莉小说中女性的自我救赎[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