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这不是一个矫情的比喻

标签:
存档分享 |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
一部对民族母亲河深情礼赞、深切忧思的厚重之作
——读陈启文著作《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朱寒冬
【论点摘编】陈启文著作《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是一部与历史、与世界、与未来对话的精品力作。透过作者的笔触,一条有个性、有命运感的民族母亲河,以静美与震撼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体验;一代代黄河人、一代代水利人的鲜活形象和可歌可泣的事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一部体现大忧与大美的“复调”作品,是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砥砺前行勇气的力量之作。我们十分庆幸和自豪出版了这部原创性、开创性的厚重之作。
“黄河,母亲!这不是一个矫情的比喻,在凝视她的那一刻,你会下意识地觉得,你和一个母亲、一条大河有了血脉与命脉的联系和心领神会的默契。在这里,无论是谁,只要看见了她,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向她,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陌路人,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又有了一个团聚的机会,团聚在母亲身边。”这是著名作家陈启文在其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中发出的由衷感喟。该作品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接千载,是一部高清聚焦民族母亲河的厚重之书、震撼之作。
陈启文创作《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是饱满深情的。以创作水利题材非虚构文本见长的陈启文,其代表作《河床》《命脉》等蜚声海内外,堪称当下中国文坛“江河文学”创作第一人,在其早创作《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时就萌发了写作一部完整的黄河之书的念头。在他看来,“在《命脉》中,黄河仅占一章的篇幅(约7万字),而以这么短的篇幅要描述出一条万里巨川的全貌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深入,才会深刻感觉到,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最有命运感的大河,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在关于江河水系的书写中,这也是一条让我难以描述的大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无论是从中华文化源流的主流意义看,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的现实出发,黄河,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在了第一位”。基于此,从2012年5月始,历时三年多的时间,他从黄河的源头出发,追踪着这条大河的流向,一路探访,行至黄河的入海口。多年后,作者回味道:“一个人从逆水而上到顺水而下,当你同河流保持一致的方向时,或许才会与这条长河有更默契的、高度一致的命运感。”这次深入的采访,陈启文历险历难,“虽九死其犹未悔”,“江河文学”创作的艰辛实非常人可以想象焉。正是对民族母亲河的深情与使命,激励着他超越自身的局限,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和创作升华。
陈启文对民族母亲河是充满着无限的礼赞精神的。“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大半篇幅是由万里黄河抒写和渲染出来的。”面对黄河这条民族母亲河,作者情不自禁地祭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动:“绝美”、“敬畏”、“跪下”,这些都是文本中不断出现的词语。这些不仅是作者对黄河自然之景之感触和喟叹,更源于他对人民治理黄河历史的追踪和自豪。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副史无前例的人民治黄辉煌长卷,从解放区一直延伸到共和国时代,热情讴歌了人民治黄所取得的黄河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在作者笔下,一代代黄河人、一代代水利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让我们油然而生对那些默默奉献,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的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