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河上下》:厚重的“复调”

(2016-12-09 21:26:24)
标签:

存档

分享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厚重的“复调”

关于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丁晓原

(选自《光明日报》2016125日文艺评论周刊)

《大河上下》:厚重的“复调”

《大河上下》:厚重的“复调”

 

古往今来书写黄河的作品可谓多矣,但陈启文以“大河上下”立题,以“黄河的命运”释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8月出版),却是我所读到的第一部以非虚构的方式,对黄河作全流域、全景式叙写的独具价值的厚重之作。这是文学对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所作最新的重要奉献。

“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最有命运感的大河”,“黄河的命运背后,也是人类的命运”,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在新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家中,陈启文是一个取重弃轻、敢挑重担的人。“大河上下”的大命题,自然需要作者对黄河作全流域完整系统的全程全景的报告。现在的作品正是这样,三部分《上游 从憧憬到抵达》、《中游 由远及近的黄河》和《下游当黄河成为一个悬念》,从黄河源寻访《忧患之源》,到大河口的剪影《黄河入海流》,共十五章,举凡与黄河流域有关的要点关键,在作品中都有呈现,可以说,读罢作品黄河流域的全景可历历在目。也许文字是静默无声的,但读着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跋山涉水的艰难身影。报告文学是一种反映客观真实的作品,是一种需要作者深入采访,需要作者身心抵达对象现场的写作。从2010年到2015年,陈启文专门专程采访黄河流域七次,有的是采用田野调查式踏勘,前后用时近一年。从黄河源的约古宗列曲、卡日曲到龙羊峡、刘家峡、兰州黄河,到黑山峡、八百里河套、乌梁素海,由晋陕大峡谷、延河流域、渭河流域到三门峡、小浪底,经洛阳孟津、荥阳桃花峪、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而至鲁西东平湖、垦利黄河入海口,大河的流向成为陈启文抵达的方向,其中的关节点则是他采访观照体察的重点。在作者这里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而于作品的达成显然是筑牢了坚实的基础。“对那个伟大的开端我憧憬已久。出发时,我就预感到,这将是我有生以来的一次艰险而绝美的旅程”,“这甚至是对自己生命极限的一次挑战。”寻访黄河源,剧烈的高原反应中,作者几近“死去活来”。写作《大河上下》这样的报告文学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感动我的首先就是陈启文身上执着的探索求真的报告文学精神。

如果说“大河上下”明确了陈启文黄河书写的标线,那么“黄河的命运”则给出了作品叙写容量的要求。性格决定命运。黄河的命运由其独特的个性造成,“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悬河高悬,灾难频发,复杂难治等,构成了自然黄河的特性,意谓黄河的命运就要专业科学地写出其自然之性。但黄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物,人类与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谓黄河的命运,实际上是由人类与其共构的种种存在及其规定性,是人与自然关系史的独特一节。陈启文正是这样把握他的写作对象的。他笔下的黄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关联着自然与人类,历史与现实,水利与水害,事件与人物,科学与人文等。因此,是一项难度系数超高的写作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内涵复杂的写作对象,需要作者明晰并确立能够统摄黄河的命运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关涉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黄河这个特殊对象上的哲学认知。读作品,我们知道陈启文接受并内化了对于水的科学哲学。“水利,不只是对人类有利,还要对水有利,对人与自然都有利,这才是水利的完整意义。”在作者看来,黄河也是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体,人类要得黄河之利,也必须注意“维持黄河生命健康”。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关于水的伦理,作者对黄河命运作出自己的观照和言说,对人类的水利工程作是是非非。“假如没有小浪底,黄河滩区又不知被洪水淹没过几回了;假如没有了小浪底,黄河断流已经近半个世纪了。”“三门峡的灾难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小浪底是对三门峡的一次成功的补救”。在陈启文看来,小浪底工程是一个既利人类,又利自然的水利典范,是对人类应奉持的水伦理的具体注释。与此相反的是作品第十三章《黄河滩》的记述,“一场不该发生的灾难”,源于人类“荒谬的存在,尴尬的存在”。人利了自己,堵了黄河的活路,其水害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总的基调是忧患的。开篇一章即以“忧患之源”突起,这不是作者的危言耸听。“我相信,每一个有幸抵达过黄河源的人,都会产生某种强烈的不幸之感。我们母亲河的生态环境,从源头就开始恶化了。”而这样的恶化差不多是全流域性的。兰州的“黄河不再是黄河,成了一条变色龙一样的河流”。鲁西的“八百里梁山水泊,如今只剩下一个东平湖了。”“看着这样一个湖泊,难免又有一些悲壮,它的存在,仿佛是大自然最后的坚持。但还能坚持多久呢?”在黄河入海口,水很小,“它的流速已慢于我的脚步”,“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象征”,“象征性地保持了黄河没有断流”。作者强化对黄河种种危机景象的呈现,旨在凸显作品“黄河的命运”的重大题旨的表达。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有责任维持黄河的生命活力和健康。当然《大河上下》是一部“复调”的作品,忧患之外,还有黄河的诗美,作者在黄河源看到了有生以来见到的“最纯净的水,纯净得像婴儿慢慢涌现的眼泪,每一滴水都是那样晶莹、纯真”,“这让我恍然大悟,一条河流的诞生,恰如一个婴儿的诞生啊!”这样的生命清泉漾漾沁心,激活着我们的灵性和美好。作品中更有黄河人的精神之美让我们灵魂得到洗礼。作品第二章《玛多,一个人的记忆》,以专章篇幅叙写黄河玛多水文人谢会贵的感人事迹。玛多“这是一个让我一阵一阵颤抖的地方,一个让我头疼欲裂的地方。”但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谢会贵默默地工作了32年,妻子离他而去,儿子托姐姐照看,自己突发脑血栓,“你不要问我是怎么度过来的,你要问我是怎么活过来的。”“精神,也许这就是黄河人身上特有的黄河精神吧。是啊,除了精神,你也许无法解释这个生命禁区里的守望的人,还有他们守望着的一切。”读了这样的文字,你无法不心旌摇曳,为之感动。《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厚重的题旨,“复调”的叙述,使之与黄河一样浑厚。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