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以贯之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2016-06-12 23:59:58)
标签:

存档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一以贯之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评委评语】

 

《北京文学》2013年~2014年优秀报告文学

《绝地上的诞生》(作者:陈启文/责任编辑:张颐雯)

《北京文学》2014年第7期头条(陈启文为本期《北京文学》封面人物)

《北京日报》2014年7月1日整版选载

《2014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中国作协创研部,李朝全编选)

 

一以贯之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陈启文,男,上世纪60年代出生,湖南临湘人。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季节深处》《漂泊与岸》《港澳往事》《孤独的行者》、长篇报告文学《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等二十余部。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郭沫若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现居东莞,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一级作家。

 

【评委评语】

陈启文被誉为新生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绝地上的诞生》延续了陈启文一以贯之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从反思三门峡水利工程为切入口,以正反映衬的手法,大力呼吁和倡导科学决策精神,全方位实录小浪底工程的艰辛与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治理黄河的智慧与雄心,站位高远,内容厚重,笔力雄沉,既有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实警醒意义,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

——张胜友

 

陈启文的《绝地上的诞生》这部作品,从结构、剪裁和叙述表达上,都可为后来者作为示范。

小浪底水库工程的重大,被放到不仅是治理黄河,继而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求得和谐的层面上,这“重大”就获得了一种哲理上的新意。

全文并无繁华的结构,作者成文的手法是简明干净。比如铺垫,这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在本文中承载了沉重的分量:黄河的灾难史、自古以来治黄的屡次挫败、三门峡失败的惨痛、王化云的沉浮,层层写来,完成了题目中“绝地”二字的诠解,最终将小浪底工程的重大、必要、意义,推至最高,阅读的情绪也被引发到为这个“科学神话”而“发疯”。

全文的叙述语言中,潜含着一种隐性的思辨力,不仅读来通达、顺畅,而且,由思辨而生发出一种感染力,完成了作者所叙“神话”的可信度。

——田珍颖

 

陈启文《绝地上的诞生——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既有宏观的描绘,又有细节的呈现;既有历史性的回顾,又有在场性的叙写;既有科学的研判,又有人文的深沉思考。

——李一鸣

 

陈启文的这篇作品,关于母亲河、关于母亲河上的血泪、关于母亲河发生的事情的书写,是作者强烈责任感的体现。这恰恰是当代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关注、认真书写的历史。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虽然经历种种曲折,但是最后终于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对这篇作品,无论对作者还是编辑,我都深表敬意。

——董保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