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预览】被颠覆的寓言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芙蓉》首发
被颠覆的寓言
陈启文

【精彩预览】
对苏辙的命名,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也有一番颇费心机的交待:“辙,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后世又从命名上对他的命运进行了一番解读和演绎:苏辙之辙,是轮与轨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车轮碾过的痕迹,既能承受沉重的压力,又不太引人注意,这正好暗合了苏辙的性格,他一辈子谦卑、低调、循规蹈矩,从不张扬外露,——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读,也是一个关于轮与轨的寓言或预言,有宿命的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辙的历史形象,就这样被预言了,甚至被设定了。然而,从苏辙的一生看,这是一个被颠覆的寓言,他的一生就在一次次的颠覆中完成。
对苏辙,千百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由于其兄长苏轼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致他一直处于被遮掩、被忽视的状态。
从一幅传世的绘像来看,这样的遮掩或忽视又是真实存在的。那是一幅是落款为“权眉州直牧冯会绘”的三苏图,正面的两个人,一个是头裹儒巾、白须飘拂到胸前的苏洵,一个一身官服、长着一脸茂盛黑须的苏轼,而那个仅仅比苏轼小两岁的小老弟苏辙,却是在两个大人跟前毕恭毕敬地站着的一个孩子,而且是一个逆光的侧影,他一手捧着书卷,仰望着面前两个大人,像在恭听父兄的指教,又像在虚心请教。那尖削的下巴和浑圆的脸庞,充满了孩子气,而他的头巾,也是小孩子的。那两个比他高出一头的大人呢,一个扬起头,一个俯视着他。
冯会是清代一个善画人物、仕女和佛像的画家,所画均称神品。他也是一个士人,曾宦游四川,他自署“权眉州直牧”,就是三苏故里眉州的父母官,只不过是代理的。一个人去了三苏故里,不能不去拜访三苏的故居,对三苏的生平事迹应该多少是有些了解的,却不知他出于何种心理,为何要把那仅有两岁之差的兄弟俩描绘出如此大的反差,看上去苏轼绝对不止比苏辙大两岁,而是二十岁。我也就只能暗自猜测了,这里边,可能还真有对苏辙这个小兄弟下意识的忽视,而下意识的也就是根深蒂固的。又岂止是一个冯会,从历代的三苏图,到如今三苏园里的三苏的雕像,几乎都是这副摸样,这般姿态,苏辙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衬托那两个大人的高大形象。
必须避开这幅绘像,才有可能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更接近真相的描述。
苏辙,字子由,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关于他的名字,自然也是顺着兄长的名字叫下来的。
对此,苏洵在《名二子说》中也有一番颇费心机的交待:“辙,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针对苏洵对“轼”与“辙”的解释,后世又从命名上对兄弟俩的命运进行了一番解释和演绎:苏轼之轼,既是供人凭倚的横木,但作为横木的“轼”过于张扬显露,这正是苏轼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个外露的性格,苏轼一辈子不知吃了多少亏;而苏辙之辙,是轮与轨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车轮碾过的痕迹,既能承受沉重的压力,又不太引人注意,这正好暗合了苏辙的性格,他一辈子谦卑、低调、循规蹈矩,从不张扬外露,——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读,也是一个关于轮与轨的寓言或预言,有宿命的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辙的历史形象,就这样被预言了,甚至被设定了。
如果生命可以这样直接解读,我接下来的叙述也不会那样矛盾和复杂了。同兄长苏轼相比,苏辙还真是一个比较矛盾和复杂的人物。
追溯此人平生,在而立之前,他与苏轼的人生轨迹几乎是重叠的,至少是平行的。这里不妨直接越过他的少年时代,从他十七岁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开始。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领着苏轼、苏辙远赴京师去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也为来年的大比提前做准备。第一次走进京师,那气宇轩昂、龙鳞闪亮的皇城,在十九岁的兄长苏轼眼里,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觉,至少在苏轼的诗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而在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眼里,仿佛在张望的一瞬间里,就被那辉煌的天子宫阙震撼了,强烈的震撼!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惊叹不已的描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如果说这是本能的震撼,也显示出了兄弟俩不同的性格,作为兄长的苏轼兴许也有同样的震撼,却显得要比老弟苏辙沉稳内敛一些,恰好是苏辙的性格有些张扬显露。如果过度诠释一下,以天子宫阙为居庙堂之高的象征,苏辙对功名与地位的憧憬,似乎也比乃兄要强烈一些……
[小
望穿秋水 葛水平
鹰在天上 杨 遥
黑暗地母的礼物(节选) 残雪
贼船
拔牙 柏祥伟
[实验]
游戏的终结
[作家读史]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唐浩明
[散文]
被颠覆的寓言
入埃及记
[诗歌]
梁尔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