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奖与文学生态(发言提纲)

(2014-10-06 12:07:42)
标签:

存档

分享

分类: 我的个人空间

中华文化联谊会首届“两岸四地文学论坛”发言提纲(15-20分钟)

文学奖与文学生态

(广东)陈启文

 

一、为何参评?名利或权利

    根据大会安排,中华文化联谊会首届“两岸四地文学论坛”主题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华文创作”。我从三个议题中选择一个:文学奖与文学生态。借此机会,对一个作家与文学奖的关系做了一次必要的精神清理,对文学奖与文学生态的关系也做了一次辩证思考。

    第一个问题,为何参评?在大多数看来,参与评奖自然是为了名利。中外有两个拒绝名利的典型,一个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拒不接受的萨特,一个是拒绝诺奖提名的鲁迅。萨特的拒绝,那是对获奖事实的拒绝,而鲁迅的拒绝,则并非拒绝诺奖本身,而是觉得自己“不配”。我则觉得,对名利的追求既不高尚,也不低俗,是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正常追求。萨特的拒绝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个案,同样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的加缪就明确表示:“我从来也不能像其他许多人那样,去唾弃和蔑视‘荣誉’这个字眼。”世人常以萨特拒绝诺奖为例来颂扬他不汲汲于名利的高贵人格,却也没有谁能否定加缪的伟大存在,反而觉得他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

    还有,阿来的一句话点醒了我:鲁迅文学奖代表着国家公器。从这个意义上看,参与这些国家奖的评选,又不仅是为了名利,而是自己的权利。

 

二、获奖的难度与文学的高度

    中国大陆有多少文学奖?表面上一看,是遍地开花,但经中央批准常设的“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仅有四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还有与大多数作家无涉的少数民族骏马奖和全国儿童文学奖。

    以鲁迅文学奖为例,鲁奖评了六届,第一届(1995-1996)为两年一届,那也是获奖作品最多的一届,从第二届开始变为三年一届,每届各门类获奖作品以五部(篇)为限,从第六届开始和茅奖一样变为四年一届,并未增加获奖名额。这就是说,无论你以哪个门类参评,每一个门类的获奖作品年均仅1.25部(篇),获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那么,一个获奖难度如此之高的文学奖,其评选结果又是真正否达到了“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所应有的最高水准?

 

三、文学奖和文学生态

    有人说,评奖就是一场游戏,对此我不敢苟同,它首先就消解了评奖的严肃性。

    评奖,既是对作品的检验,也是对人格的考验。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过,在他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主任时,有两位参评作家从未向他请托过,一个是史铁生,一个是陈启文。扪心自问,我也可以坦荡地说,我是一个最干净的参与者。

    我觉得,一个作家完全没有必要为是否参评文学奖而纠结,这无关人格境界的高低,但决不能为了获奖而写作,为了获奖而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和艺术追求,为了获奖而降低自己的人格水准。真正的文学永远只属于理想与信仰,文学永远比文学奖更重要,继承鲁迅精神比获得鲁迅文学奖更重要。

 

文学小传

    陈启文,湖南临湘人,上世纪60年代出生,大学毕业,先后供职于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精选集《季节深处》《漂泊与岸》《港澳往事》《孤独的行者》、长篇报告文学《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二十余部,曾获多项全国文学奖和国家图书奖,另获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全球华文散文大奖和加拿大第一、第二届世界华人游记大赛冠军。

    现为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