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民生之本
——评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
李炳银
(原载《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1日)
陈启文历时数年,分别沿着黄河、长江、淮河、海河、辽河、大运河、松花江、珠江等中国的江河上下考察采访,其用时用力用心的情形前所未见,非常地令人感动和钦敬。如今,这部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3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就是他经历长时间艰辛考察之后的实际成果。中国的治水历史,或许有流域史、地方史、工程史、灾难史等,但是,我相信,未曾会有过这样全面地对中国主要江河做实际考察审视的文学报告史。所以,这部几乎融汇了中国主要江河历史和现实丰富变迁文化孕育内容的报告文学,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中国水利调查”,非常的得来不易和价值重要特殊。它的出版,理应得到充分的看重和赞扬。
陈启文将自己对中国水利调查的作品命题为“命脉”,这是有其个性思考和追求的表达,也同时道出作者自己何以不辞坎坷辛劳和艰险来进行这样一种调查的用心及目的。在作品的“绪言”里,开篇就写道:“水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元素之一,看似寻常,又非同寻常。在人类诞生之前水就诞生了,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没有一切生命。”但是,水有利害,面对水之利害,人们也必须有趋避的活动。而治水,历来就是人们趋利避害努力的结果。中国的文化历史记忆,很多都同人与水的相互关系紧密联系。陈启文正是基于水的这种根本关键作用,特别是现实的中国人与水的尖锐矛盾关系才走近水,走近这么多中国的江河两岸的。水的汇流成就了江河,可江河里水的数量和质量却在时时关乎到人的生活和生命。在这样的视角上看,陈启文对于现今中国江河水利的调查,并不简单地是在写中国的水利史,其实是对于中国人现实与水相关的生活命运环境状况的调查,其行也伟,其心也善,其情也诚。
已经有很多书写黄河、长江等河流壮伟灿烂历史的文章了。但陈启文在追溯这些江河源流的时候,自然也免不了对泉流成河而不断地汇流波澜起来的情势惊讶与赞美,可他似乎更加关注每一条中国江河从开始到最后千回百转地流入大海的经历命运的实际调查,在访水的过程中,对人们在与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得失给予认真科学的辨析,从而现实和客观地呈现出中国水资源和治水的纷繁状况。《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几乎涉及到远古历史治水英雄如大禹和后来的都江堰分流工程、灵渠开凿沟通湘江漓江、大运河通航南北中国,直到现今的三门峡、小浪底、长江三峡等等人工水利行为;涉及到历史上各大河流的历史灾难表现及各个相关的人物故事。其史志价值和非常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与人文历史故事内容,如同潮涌般地涌流到阅读者的面前,使人欲罢不能,使人在阅读中不断地眼界开阔,思考深入和忧患沉重起来。
面对中国的各大江河,原本我们应该给这些滋养和长久浇灌着中国人生命繁衍与文化成长的对象,唱一曲深情和感谢的歌谣;可是,当陈启文用他现场的考察,事实地告诉我们,黄河水量日渐减少,人力干预效果乏力、水质恶化、断流危机未消;华北平原因缺水沉降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天津市区下沉2米以上,北京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上海因为长江、黄浦江的水质恶化,守着长江口,“到处是水,可不能用”;湘江不断瘦弱污染、长江航运不畅、海河水系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干枯的,水源环境几乎崩溃,流经北京的永定河已经成了“死亡的样本”;淮河三分之二的河段失去使用价值、大运河几乎接近一条臭水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东北的辽河、松花江、嫩江等水源不足,时有灾难并伴有污染等等这些惊心动魄的触目对象时,人们还能够开启自己的歌喉,献出深情的赞美歌唱吗!当对水利的调查无形地转变为对于水资源、水质的调查的时候,并且将一个个人们不愿看见的危机事实提交出来的时候,人们也许才明白陈启文为何将自己的作品命题为“命脉”的缘由了。所以,这是一部在现实的立场上对中国人生命和文化经济发展命脉的关注考察,是通过对于水资源环境审视思考现实的中国命运前途的忧患书写。
《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包容内容丰富和形体巨大,已经可以见出作者对于此次写作的投入用心程度。但是,最让人钦佩和感动地,是陈启文以自己的中国水利调查为对象,对现实中国水资源、水质量和利用过程中存在严重危机的面对和忧患。这种以文学的调查思考担当民族国家未来责任的情怀,是一种信仰忠诚行为的表现,它使很多身处现世却对民族大义,民生安危置若罔闻,终日流于搞笑弄怪的表演和写作行为失去了分量。陈启文曾讲,这样的写作,对他“别无选择”,是“现实的逼迫”让他的文学写作由小说转变为深入真实、真相的报告文学写作。他此前的《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与这部新的“调查”,都以一贯之地体现了这样的情形。而正是在这样的写作中,作者通过“真诚的精神参与、深刻的生命体验、把现实的真实揭示到本质的程度,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个性观察、判断、思辨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传统士人精神。”也同时让自己的作品为文学与作家找回了尊严和价值。
陈启文的报告文学作品,多是激情和沉思的一种文学表达。他在将真实的对象做文学艺术化表达方面能力突出。在面对严酷的事实真相和很多冷峻局面的时候,他总是会将个人的痛苦面对和民族国家的未来结合思考,在一种包含了家国情怀的目标追求中展开自己激情的倾诉,使得高尚、伟大、辉煌和丑陋、患难、危机等很多丰富的对象内容有了精彩动人的呈现。阔大的视野和仔细求真的追问,以及精到的文学语言描绘,时常给人带来感染,使人放弃世俗的计较而伴随他的思考与忧患行走。《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涉及对象浩繁,但作者将每一次的流域考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感受和文学的体验旅行,虽然历尽艰难,但矢志不改。在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感受中将水与人,水与历史和现实的地理文化内容关系结合起来,使自己对于水的认识高度同人类社会,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利害关系紧密联系,在一个更加深远宽阔地视角观察中强调和突出了水的作用价值,显示出水的“命脉”关键性。因之,这样的文学书写,是以真挚的个人情怀对于“中国”前景命运的承当,其价值又是非简单的文学写作可以概括拘囿的。
陈启文对于报告文学的理解和实际写作,突出地见证和表现了报告文学的文体价值与个性力量,为报告文学创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如今这个浮躁和太多功利的社会环境里,像陈启文这样可以用多少年的时间精力认真地进行一次真实的文学考察表达的情形已经十分少见,这样的写作态度和精神,格外地值得提倡和赞扬。文学家,惟有“采铜于山”,方可有面真、明道、救世的作为。我以真诚赌明天,陈启文的心声是否能够唤醒那些在水危机面前依然麻木的人们。这是最值得期待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