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C的一个新闻案例分析
(2013-07-12 22:25:16)
标签:
观点 |
分类: 我的阅读记录 |
新闻背后的乐与悲
李玮翀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UnitedInternationalColle
2012年11月05日
2012年10月11日,《南方都市报》刊发一篇记者署名为卓奇文的报道《编辑没社保?作家微博帮喊话》。在该报道中,该记者频频使用“爆料”一词以提高新闻的可看性与独家性。乍看之下,该篇报道是一篇极具爆炸性的独家新闻。但当笔者尝试在网上搜集有关该篇报道提及的樟木头作家村作家陈启文时,发现在陈启文自己的博客中,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状告“南都” 为尊严和真实而战》的文章。笔者经过比对,发现该报道反映的并不只是报道失实的问题,该报道的撰稿人卓奇文记者的行为更值得我们国际新闻学的同学深思。
首先,在陈启文题为《状告“南都” 为尊严和真实而战》的文章中,他发表了以下的言论。
2012年10月11日,《南方都市报》刊发署名卓奇文的报道《编辑没社保?作家微博帮喊话》,在涉及我的部分称:“上月底,东莞文联用财政拨款给樟木头作家村作家陈启文在北京开了个研讨会,此番包装作家的‘大手笔’触动了东莞民间诗人袁士勇(网名‘鹰啄天’),他前日在新浪爆料称,东莞文联没有给文联编制外的工作人员买社保。该微博立即在东莞文艺圈引起震荡……”(详见证据一:《编辑没社保?作家微博帮喊话》报道全文)。
卓奇文身为新闻记者,在撰写此报道时根本没有采访我这个当事人,也罔顾事实,以极其轻蔑、嘲讽的语气,故意将我作品《江州义门》的学术研讨会和“编辑没社保”这两件毫无关联的事件拼凑在一起,并使用"包装"这一在文学界极具侮辱性和贬损意义词语,卓奇文本身也是东莞作协的会员,也是一个青年作家,他应该知道这一词语将给我带来人格上以及文学意义上的严重伤害。
经过笔者考证,确实如陈启文作家所言,卓记者在报道中用词较为轻蔑、嘲讽,并没有站在记者应有的客观立场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反而过多地在报道中渲染自己个人的情绪,给予了读者误导。
其次,报道中所描述为“包装作家的‘大手笔’”的研讨会,经过笔者求证,它是陈作家的著作《江州义门》的研讨会。据了解,在此次研讨会之前,《江州义门》在大型先锋文学期刊《花城》2011年第6期头条推出,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列入重点图书选题于2012年1月出版,并作为2012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重点推荐的精品图书。在没有任何所谓“包装”的情况下,《江州义门》刊发后便获得媒体界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因为《江州义门》的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其文学与学术价值,东莞作协和东莞文联从推动东莞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学精品建设的目的出发,按程序逐级严格申报获得正式批准的学术研讨会,而学术研讨在任何一地都是必要的,因此绝非是"包装"工程。其所用经费也是财政拨款的专项业务经费,完全与“社保”经费无关。
对此,陈启文作家将卓记者的行为形容为,“以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效果,严重歪曲事实,故意混淆事实,给人制造了我占用‘社保’经费来‘包装’自己之嫌,极其恶毒的贬低了我的人格,同时也贬低了我的作品。——这不但侵犯了我的名誉权,给我带来了严重精神损害,影响了我的创作心情,对《江州义门》的正常销售也有直接影响。”
于是,卓记者随后便亲自去采访了陈启文作家。对这次采访,陈启文作家认真回答提问,希望以消除第一篇报道的消极影响。但令人惊叹的是,卓奇文对这些关键性的的事实依然只字不提,结果,在2012年10月24 日《南方都市报》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是非多》(署名卓奇文)一文中,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澄清,卓奇文和《南方都市报》反而变本加厉地捏造和歪曲事实。
樟木头镇花钱给作家村在北京过生日,文联花钱给村民陈启文办研讨会,这一做法在民间立即被踢爆,10月9日,东莞诗人鹰啄天在新浪微博上质疑,东莞文联到处甩钱。鹰啄天形容东莞文学是“摘果子”,外地作家在其他地区获了一些体制内认可的文学奖,东莞不惜拿出重金来让这些作家贴上东莞标签,给签约、重金奖励、购房补贴等条件。“东莞只想摘现成的果子。”在东莞生活工作很多年的作家、诗人不少也认为东莞此做法是“人傻钱多速来。”
笔者选取这件事件,不只是为了纠出该报道中存在的报道失实,立场错误之失,而是想借此投射出新闻背后的乐与悲。不可否认,卓记者某程度上可以看为是一名称职的记者,他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独家新闻,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懂得调用辞藻吸引读者,增加新闻的可看性。但新闻并不等同于以讹传讹的逸事,卓记者在撰写第一条报道时完全没有采访过当事人,已经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记者,是因发掘事实而报道,而非为报道而报道。记者不应单纯地为了追求新闻的独家性和爆炸性,而失去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报道是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又(由)记者的主观情绪拼凑而成,继而误导了读者的价值判断。记者应是社会良心,对于不公非正义,我们应揭发真相,让违纪违法者得到相应的舆论谴责以及法律的惩罚。但却不能罔顾人民大众的利益,编造事实之余,并对当事人进行无理的攻击,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一个记者不应将发现真相报道事实当成一场必须要分出胜负的比赛,不应因私欲而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遗忘自己的立场与身份。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因站得太高,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的原点,忘记我们为何而出发。
附录:
陈启文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12ace0102e6bp.html
本文链接:uic.edu.hk/cn/home/611-english/academic/division-of-humanities-and-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