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一)

(2013-07-03 10:09:19)
标签:

转帖

论点摘编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带着责任和使命出发

当代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追求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

来源:中国作家网  2013年7月2日

 

2013年6月30日,“责任与担当——当代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追求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举行。这是一场由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中热爱报告文学的青年作家发起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这是一场探讨与剖析当代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呼吁更多的青年作家关注时代、关注民生,增加责任与担当意识,旨在共同推动报告文学发展的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既汇集了丁晓平、纪红建、谢友义、曹景常等来自全国各地热爱报告文学的青年作家,更得到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以及成曾樾、李炳银、李鸣生、李朝全、高伟、魏建军、陈涛、孙吉民、李蔚超等专家、评论家的大力支持。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成曾樾主持。

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是这次研讨会聚焦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研讨会上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

 

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一)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在《选择报告文学是人生的选择》的发言中说: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它是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情怀的表达,通过这种表达,它能使你的思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力度。比如陈启文,他过去写小说也写散文,都写得不错,近年来他又投身于报告文学创作,先后写出了《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一系列的好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一种社会担当。比如陈庆洪,用十年时间奔赴甘肃、青海、山西、贵州等地,跟踪关注十四家农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精神,这完全是对社会担当的体现。选择报告文学这个文本,其实就是选择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作品,影响到他人影响到社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他的知识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否则拥有知识有什么用。鲁迅先生为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通过他的作品,影响了那个时代,影响了我们的民族。

 

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一)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主编助理、青年评论家魏建军在《现实选择了报告文学》的发言中说:

报告文学这一在近代以来新建的文体,在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中,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它独特的文体优势和担当力量。是现实选择了报告文学,也是作家对现实的真实性的把握成就了报告文学。记得钱中文说:“重视现实生活只是解决了文学创作的源泉问题。”对于文学这一文体的创作来说,世界就在哪儿,作家是自觉地选择题材还是将自己高高挂起地虚构生活,这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文体创作面临的事,而是整个文学创作的姿态和题材选择的问题。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和理性评判,是进一步检验作家主体性人格是否健全和成熟的显著追求。所幸的是,报告文学作家在现实题材面前常常具有超强的行动能力,能够正视现实题材所呈现出来的真实力量,一旦深入挖掘,往往收获颇丰。比如陈庆港先生创作《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2)》(以下简称《十四家》),陈启文先生的新作《命脉——中国水利调查》(以下简称《命脉》),他们都是行动能力超强和写作态度非常严肃的写作者。陈庆港写《十四家》写了十年,陈启文写《命脉》写了三年。陈启文在《命脉》后记中说:“在所有的写作中,报告文学是最苦的写作,难度最大的写作,也是最吃力不讨好而且充满了风险的写作。……但愿我写出的是一部真正可以被定义为报告文学的作品,又唯愿它至少能作为一部当代水利的社会记录和民间档案而留给历史。如果这样,在我的天命之年,我也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由此可见,作家虽然承受着报告文学创作之难,但是,他乐于担当,好像在他那里,有一种成其为意义的东西在鼓舞着他,他们内心具有坚定的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知,他们具有责任感!

 

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一)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综合处处长、《作家通讯》主编高伟在《命题与自命题报告文学写作》的发言中说:

在中国作协组联工作的岗位上,我对报告文学有着明显的感受,我认为,报告文学作家在选择题材的同时,题材也在选择报告文学作家。即报告文学作家既要接受来自单位或是组织的命题,也要完全自己设置的命题。来自单位或是组织的命题非常多,受命之后,报告文学作家经常要赶赴现场。报告文学作家要把这样的命题作文写好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经常要在重大事件面前受命。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没多久,我们作家采风团就出发了,到达灾区,作家们就全身心的投入,非常辛苦地在现场采访,付出了极大的艰辛。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的命题。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就是典型例子。我看到这本书后有点意外,他怎么就那么自觉地花了近十年时间,写出了这部63万字的大作。没有人赋予他去完全这个任务,完全是自发的,是凭着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他的责任与道义,也充分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

 

关于《命脉》的论点摘编(一)

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在《坚持用“脚步”写作》的发言中说:

(报告文学创作)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报告文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采访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要做到采访深入,必须要长时间的奔波与采访,这不仅对体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意志与毅力的考验。陈启文长达60余万字的新作《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就是他历经数年,奔波于江湖,上下以求索,一路追寻司马迁、郦道元、徐霞客等先辈的足迹,以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为线索,追溯以黄河、长江为主流的大中华水系源流,又以大量翔实的采访笔录、口述故事、个案剖析,通过一条条江河、一次次灾难、一个个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和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细节与片段,在沧桑变迁中徐徐展开一部悲欣交集、血泪交织而又波澜壮阔的江河长卷,抒写的一部中国治水史诗。这样的大部头,如果作者没有超乎寻常的毅力,没有心系国家的大责任,是不可能突破身心极限去完成的。

 

研讨会上,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谢友义、周鸿、苏宁、曹景常、王凤英、王永盛、彭文瑾、纪红建先后发言,就自己创作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等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报告文学创作的追求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与表达。李炳银、李鸣生、高伟、李朝全、丁晓平、魏建军等作家、评论家针对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发言,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了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价值取向、文学自觉性追求等方面的问题。整个研讨会气氛热烈、交流充分、内容丰富,提升了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强化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对当代青年报告文学创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导向性。

何建明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报告文学担当着社会重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但面对着新阅读新文体等现代因素的冲击,必须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报告文学作家担当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特别是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参与报告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还不多,欢迎更多的青年作家参与到报告文学创作中来,努力写出更好、更精致、更伟大、更经典的作品。他还表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今后会致力于推进青年报告文学创作,让更多的青年作家关注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热爱报告文学,共同推进报告文学的发展。(张成/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