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一次灾难记忆的成功报告
(2009-07-08 22:14: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
对人的一次灾难记忆的成功报告
——评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南方冰雪报告》
李炳银
(原载《光明日报》2009年7月8日)
2008年年初发生于中国南方的严重冰雪灾难,曾经严重地搅动了国人的心弦。可是,谁又能够想到,在冰雪消融,灾难过去之后,当人们还未能对于这样的灾难进行很好地总结表现的时候,5.12汶川特大地震又发生了,又一场更加巨大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中国人民的头上。因为眼前现实的关注和迫切救灾行为,再加上紧接着的北京奥运会,人们就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南方冰雪灾害的经历,自然也对像陈启文《南方冰雪报告》这样的作品有些忽略。以至它在发表和出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但是,是星星自会闪烁,是珍珠自会有人珍藏。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南方冰雪报告》(湖南文艺出版社),无论是从作品报告的题材对象,还是作家表达的分明个性特点等方面看,都是应当给予充分关切的优秀文学著作。在我们现实的文学历史上,表现灾难的文学作品并不少,但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南方冰雪报告》无疑是很少数接近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每一次大的自然灾难发生之后,总会有一些面对这些灾难的作品发表出来,如当年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以及去年的冰雪和地震灾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已经发表出来的大量相关报告文学作品中,真正可以视为成功优秀的作品极少。这些作品,大都是一些直观现象的新闻描述,很少独特的发现感悟和反思,粗略直白,在新闻传媒大量直接画面的报道之后,这些在时间上已经失去了优势的文字内容,就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单薄索然。所以,如何面对和表现灾难的题材对象,一直是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界人们努力研究的问题。
在我仔细地阅读了陈启文的这部《南方冰雪报告》之后,我感到了不少的满足。可以说,这部作品,对于人们如何面对和报告灾难题材,做出了非常成功和有益的探索,具有很明显的超越价值。认真地检视这部作品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于很好地认识这部作品本身很有作用,对于同类文体、题材的创作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我以为,陈启文的成功在于他采取了真正使自己“深陷”的采访方式。陈启文是在冰雪灾难过后开始这次创作的,这既使他有失去现场观察感受的遗憾,但又是他可以在自由从容的状态下去寻找接近和理解灾难的机会。我们赞成作家在事发的当时,及时地抵达现场,但单纯地抵达并不能够代替成功,报告文学创作毕竟不同于新闻,在和新闻竞争时效的时候,失意的往往是报告文学。在没有了新闻的现场感之后,文学依然是可以超越直观景象而抵达人的精神、情感、生理和理性的灾难现场的。而这也正是报告文学可以发挥自己优势,在更加独立、个性和深层等方面填补新闻空白实现自我的很好机会。
在陈启文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孤独地沿着曾经的严重灾难发生地“京广铁路线”、“京珠高速路”和穿越在偏僻山岭间的高压输电线路上行进,“深陷”到曾经的灾害真实现场之后,陈启文就可以通过他特地或随意接触到的司机、警察、电工、农民、士兵、干部、或是老人、孩子等等人们的灾难经历,复原灾难的严重情景,在很多人们生活经历感受的细部,将灾难不带任何功利要求地表现得具体真实,给以文学的形象记忆。像司机们长时间被堵在路上的焦急不安,像一位农民全力救助被堵旅客的动人情景,像很多电力工人舍死维修电路的艰难情景,像从总理到基层各级官员在灾难中的岗位责任,像很多人灾难中道德品行的不同呈现等等,都在作家真实细腻的故事描述中得到了形象再现。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趟,只靠看材料,听介绍来获得信息,作家就很难有这样接近生活本原的认识和感受。所以,这真正“深陷”的采访,为陈启文的成功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任何的灾难题材面前,作家是否有过这种真正“深陷”的采访,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成败。这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是带有根本意义和作用的。
但是,报告文学写作,虽然要求作家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描述事实的本来面貌和本身包含的社会人生等内容,可是,报告文学绝不是纯粹的事实记录,是对象流水账式的原始再现。报告文学是一种作家个人在接近题材对象之后的文学报告,作家在自己的写作中应当拥有充分地独立和自由。不是为了什么宣传,不是为了表功,不是简单地纪事,而是要通过真实客观地事实描述,表达作家的事实感受和理性见识。很多的报告文学作家,总是在这个关键的地方迷失,在不经意间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权利,将自己的写作纳入到了非自己和非文学的轨道。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看来题目非常的朴素平直,可是,你在进入他的叙事之后,你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种在个人的眼光发现,情感感受、理性思考等独立运行下的叙事。他随意地捕捉采访对象,可是毫不浮面潦草。他的目的既是描述最本真的冰雪灾害情景,也是个性地追踪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在这场灾害中的特殊表现。既真实地表现了人得无奈,同时也很真实地表现了人得脆弱、坚强和伟大。所以,他在灾害和人之间实现了沟通,也就在这样的沟通中将灾害和人的表现描述的非常充分。在这里,冰雪灾害不再是个概念,而是与很多人的吃、住、行甚至生命、情感和道德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灾难事实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现场。
十分明显的特点还在于,作家在整个的叙述中,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简单地诅咒抱怨灾难,而是在不少的地方理性甚至是哲学地给灾难以科学和深刻的理解,有些话语文字,几乎可以看成警句来读的。指出灾难之所以发生的正常和特殊性,提起人们科学的自然灾难观念和应对灾难的平常心态。我很乐意地说,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可以说是在这次灾难的叙述平台上,向人们自然和科学地宣示有关自然灾难存在不可避免和科学地自然观的作品。在这些地方,很好地表现了陈启文的文化素养和学识深度,也构成了他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分明理性风采。
陈启文是个有很好小说创作经历的作家,在他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了这次报告文学的写作之后,我从他执着积极的努力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态度。但在文学表达的特点方面,最能够体现陈启文个性的还是他的语言风格。这是一部真正跳出了新闻报告,英雄事迹报告的泛常表现的文学报告。作品非常成功地用丰富形象的灾难生活现场、人物生死命运故事表现了灾难和灾难中的人,许多的地方,其真实生动形象的描写,完全不让于虚构的小说内容。如描述爬上输电铁塔,经受长时间冻饿及排泄艰难情形的文字,读来就非常令人震惊和感慨。作者的语言平实,准确、简练但却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时常能够抵达人的深层感受和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写到烈士罗海文最后牺牲时的情形,这个平时非常注意安全保护的人,最后却在他自己无法把握的时候丢掉了性命。在工友们将他从折断的铁塔上解救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接近昏迷,一身冰冷。工友们一个接一个敞开胸怀,希望用自己的体温温暖救治他即将冰冷的心。可是,他还是无奈地走了。这种饱含着人的生死命运的生动故事描写,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命和人性的丰富内容,文字语言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地步。陈启文,长于在看似细小但其实是带有丰富意蕴的地方渲染和发挥,结果以小见大,展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精神高度。这些明显得益于他小说表现的经验。可这又是我们不少多年从事报告文学的作家所欠缺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地面上运行的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以改变人们的社会感受和判断。认真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人,也会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我很高兴地看到,陈启文的这次报告文学写作经历,使他感到:“在灾难中如何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义理性,我觉得,比浪漫主义的英雄故事更有价值。”他坦言:“我想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一个公民的行动能力,尤其是那些早已安于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的行动能力。如何恢复人在灾难抗争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逃避的现实责任,都必须去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脚色。而正是通过这样一场大雪灾,无数人重新找回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强化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和热情,包括我自己。”陈启文在已经有自己的小说写作计划的时候,在半犹豫间接受了这次报告文学的写作任务,结果,在成功地完成报告文学写作的同时,并对自己的社会生活观念有了明显的修正,这样的现象真令人高兴。相信陈启文的这种修正,会对不少自觉脱离于现实社会关注和告别自己应有的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们有所触动。报告文学是比较直接塑造社会和人的社会存在精神行为的文学,在真正的报告文学写作中,作家获得的往往并不单是文学的成果。我很乐意呼吁,有更多的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们,更多有志于塑造现实的社会和自己精神人格和行动作为的知识分子,积极地参与到报告文学的创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