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详解:三夏,三秋

(2014-06-05 11:22:25)
标签:

股票

三秋

三夏

机械化

施秉端

分类: 读书修养

三夏

目录

1 概述

  【词目】:三夏

  【拼音】:sān xìa

  【释义】:

  (1)指夏季或夏季的第三个月。

  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2)指三个夏天,即三年。

  晁贯之《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4)指农业的夏收、夏种、夏管。

2 基本解释

  1.  [the three summer jobs (planting, harvesting and field management)]∶指夏种、夏收和夏管

  2.  [the three months of summer]∶指夏季的三个月

  3.  [the third month of summer]∶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

  【详细解释】

  1.  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清 李颙 《夏日》诗:“炎光烁南溟,溽暑融三夏。”

  2.  三个夏季,即三年。

  宋 晁贯之 《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  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4.  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如:师生下农村,支援三夏。

三夏与三秋

  “三夏”和“三秋”,分别代表一年中两个重要农事活动。这是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

  “三夏”是一年中第一个大忙,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此时,上年秋季播下的麦子油菜成熟,需要抢时间收割,颗粒归仓;一年中种植面积最多、最重要的农作物水稻,需要不误农时栽种;种下的水稻需要一种就管,追施返青肥、发棵肥,确保长成丰产架子。“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以往,郊区农田主要种植粮油作物,这个大忙显得特别重要。如今,由于麦子油菜种植量大幅度减少,“三夏”大忙的概念已完全淡化。

“三夏”农机作业技术要点

  “三夏”农机作业技术要点分别对8项技术的主要内容、实施要点、基本参数、操作规范和适用机具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一是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机械装备对农作物进行收割、脱粒、清选等作业的技术。夏收作业主要涉及小麦、水稻和油菜的收获,正确应用收获机械化技术,可以保证适时收获、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二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指采用机械化手段对作物秸秆处理后还回田间的技术,包括秸秆粉碎还田和水田秸秆还田等。机械化秸秆还田不仅合理、高效地利用了秸秆资源,防止秸秆焚烧或废弃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

  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指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结合药剂灭草和适时深松的一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机械化深松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的技术。深松作业不翻土,在保持原土层的情况下,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熟化深层土壤,利于作物根系深扎,增加作物产量。

  五是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用精量播种机械将玉米种子按农艺要求的播量、行距、株距、深度精确播入土壤的技术。包括种子处理、精量播种和化学防治等技术内容。一次可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多项作业,减少作业工序,有效降低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可实现标准化种植,利于机械化田间管理和收获作业;播种质量好,出苗整齐;节省种子,减少间苗作业。

  六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主要是指采用规格化育秧、机械化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大田平整、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高产稳产。

  七是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采用机械措施,分底肥、种肥和追肥等不同形式,将化肥定量施入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并进行掩埋的技术。与表面施肥相比,机械化化肥深施具有减少化肥损失、节省化肥用量,避免烧种,提高功效,增加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八是植保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作物病虫草害的机械化防治技术。“三夏”期间是两季作物的衔接期,部分病虫害可能会从上茬作物转移危害到下茬作物,科学地用好植保机械化技术、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发生,对保障粮食丰收十分重要。

 

 

 

 

 

 

三秋

 

1 词语注释

1.1 三秋的含义

  1.秋收、秋耕、秋种

  2.三年。

  3.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 晋 陆机《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宋 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4.三秋有时也被当做年的代替,一秋为一年

  5.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 北周 庾信《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唐 白行简《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1.2 《闲情赋》

  陶渊明《闲情赋》里: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

  全文:

  (序)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绢去纟补忄或可与狷通?)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1.3 秋收、秋耕、秋种

  1、秋收:秋季收获农作物,也指秋天收获的农作物。

  2、秋耕:秋季作物收获后耕翻土地。

  3、秋种:在秋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后,进行播种(秋季普遍种小麦、大麦、油菜)。

2 三名近代女画家合称

2.1 三秋

  7.“三秋”指三个当代女画家:施秉端(聆秋)、施秉庄(浣秋)、施秉雅(味秋)。她们生于福建长乐的施氏家族,父亲施景琛(1873~1955年) 字涵宇,晚号泉山老人,生有四子八女。老人曾创办泉山学校(民国后改为女子职校),著述颇多。其三位女儿幼承家学,对诗词,绘画,颇多建树。施景琛的长女施秉端(聆秋),中年游历于沪上,擅长山水、花卉,为民国时期海派画家。《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将其列为清人,而且,介绍其字“聆秋”为“秋舱”之误,谬也。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词条介绍中,亦从其谬。1935年,施秉端、施秉庄、施秉雅三姊妹印行《泉山甲子元旦画册 》。此书由太傅(清帝师傅)陈宝琛题签,施景琛诗序 。20世纪40年代,“三秋”曾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举办三秋画展,名噪一时。1988年11月22日《福州晚报》还曾报道过《画坛“三秋”了却家乡办展夙愿,施秉雅画展在逸仙艺苑举行》的消息。施秉端的作品今日已很少见到。不过,施秉庄另有一段佳话。她与王真、王德愔、刘蘅、何曦、薛念娟、张苏铮、叶可羲八位才女多是中学语文教员,共同师从诗词大家何振岱。每隔一段时间,她们便有一次吟诵集会,留有一本姐妹合集《寿香社词钞》(大16开本、木版,线装)。施秉庄留有《延晖楼词》,其中《风入松·如秋庭理琴》是这样写的:“篝灯明灭断人肠,睡少觉宵长。啼泪雁缘何事,向西风,各谱宫商。侬也起操弦索,孤心迸入炉香。    更深月落气初凉,照幕是霜光。般般客里浑无奈,甚琴声都异家乡。明日试看林叶,故应近岸先黄。”她们知书达理,处乱世而波澜不惊,秉得天地之钟灵毓秀而孤芳自赏;她们文采风流、道心侠骨、婉丽多情、风格清迥,由此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