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第五讲关于影像

(2008-11-10 17:30:31)
标签:

教育

分类: 九歌影视传媒

第五讲:关于影像

关于影像我分三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影像,第二部分声音,第三部分蒙太奇。

影像是观众与影视艺术接触过程中的第一媒介,鉴赏影视作品将从鉴赏影像开始。当然,对于影视艺术本身而言,影像是众所周知的最基本的艺术构成元素。

那么影像的基本特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直观性与符号性。

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影像首先呈现出的是直观性,给观看者一目了然、真实生动感觉。但实际上,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是创作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遵循相关的艺术规律,对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蕴藏了艺术创作的种种表现内涵。也就是说,影像并非是简单的现实复制,而是包含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现实物质世界的超越或重写。这就使它具有了“符号性”。读解影像必须意识到影像具备的这种“符号”属性,透过表面的直观性,深入影像背后,破解“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由此看来,影视影像与其他艺术媒介不同,具有融直观性和写意性、真实与虚幻、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的特点,是一个内涵丰富、风格多样的审美对象。

而影像的这种特性,是与其独特的构成方式和构成元素息息相关的。无论是镜头构成元素还是造型构成元素,本质上都包含了这种内在的双重性。

 

第一部分  镜头元素

影视影像是借助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拍摄而成的,镜头拍摄的具体方式、涉及的元素对于影像本身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景别

从专业角度定义,景别通常指的是由于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与被拍摄物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某种视野,用以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各种关系。而实际上,景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的体现。根据我们所在的空间以及观察距离的远近,我们看到的是远近不同的景象。常见的景别就是按照这种现象进行划分的,大体有以下几种:

1、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视野比较开阔的镜头。它展示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具有写景抒情、营造特定气氛或气势的作用。它不适用于表现具体的动作和情节。

2、全景:展示的是处在特定环境中的完整的主体形象或特定的叙事空间。从影像的整体视觉效果看,人物是全景画面的中心,着意展示的是人物完整的形象、形体动作及动作范围等,环境空间是一种造型的必要背景和补充,交代出人物和空间环境的关系。但还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

3、中景:是由被拍摄主体的主要部分所构成的镜头。按照人们的视觉习惯,视野所及通常是人物膝盖以上部分。从镜头表现内容看,中景展示的主要是人物上肢的动作、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等,强调的是动作性和故事性。但中景和全景的叙事性又有不同。如果说全景突出的是“叙述”的效果,那么中景显然侧重于“描写”,突出的是人物事件的“焦点”,动作连贯,关系丰富。因此,中景的感染力很强,往往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4、近景:聚集于拍摄主体的局部,集中表现人物胸部以上部位,而且主体占据画面一半以上的面积。很多时候以人物表情为表现重心,眼睛是近景镜头非常重的表现元素,所以,近景也被称为是“肖像画面”,突出的是“传神达意”的特点。在与构图、拍摄角度及光线、表演等语言元素的精心配合下,近景起到重要的描写、表意的作用。

5、特写:特写指的是刻画对象某一局部的镜头,如脸、手、眼睛等。采用的是局部放大的手法。它首先具有精确的叙事能力,常常用来突出强调某些关键的、重要的细节,通过表现人物动作的细节和过程,在视觉上起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其次,特写镜头还有极强的表意能力。《秋菊打官司》在作品的结尾部分以特写镜头的形式刻画出人物复杂而迷茫的心理,同时传达出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由此引发人们诗意的想像。

*小结:总之,景别作为镜头元素对影像的表现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整体的艺术风格。一般说来,以远景系列(包括远景、全景)为主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节奏比较缓慢、意境比较悠远,风格上更趋抒情写意色彩;而以近景系列(包括中景、近景、特写)为主的影视作品则相反,节奏相对紧张激烈,动作性也较强,呈现出的是紧凑的叙事表现力。

 

二、角度

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与拍摄对象之间构成的水平夹角称为镜头角度。以这一水平轴为标尺,拍摄角度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平视、仰视、俯视以及倾斜镜头。

1、平视镜头:摄影机(或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这样拍摄的镜头我们称其为平视镜头。事实上,平视镜头接近人的正常视角(人眼等高的位置)。它模拟人的常规视野,透视正常,构图平稳,呈现出鲜明的客观性特征。

因而于叙事而言,平视镜头也许是最中性、最冷静、同时也最缺乏趣味的镜头。在大量以客观纪实见长的电视作品,如电视新闻、纪录片等中,平视镜头是运用最广泛的,它的镜头角度本身就传达出旁观、理性的色彩,给人以客观沉稳的感觉,保留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对于那些表现性较强的叙事作品来说,平视镜头则因为太过正常而缺乏戏剧色彩,因此“表现”的效果不会很充分。但是从总体上考察平视镜头,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感知世界、认识事物时的基本经验,以貌似不经意的形式、方法去实施精心的艺术表达,是影视作品进行叙事写意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2、仰视镜头:当摄影机(或摄像机)低于被拍摄对象的水平位置,或低于人眼的正常视角时所拍摄的镜头称之为仰视镜头(或仰角镜头)。

在造型方面,仰角拍摄具有双面性。当角度很低时能够净化画面背景。如在室外以空旷的蓝天为背景,在室内以明净的天花板为背景,显得非常简洁。

从角度选择所产生的实际影像效果去考察,运用仰视镜头主要基于两种考虑。第一种情况是务实的,仰角代表了人物的实际空间位置或视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场著名的阳台对话段落,所有罗密欧的镜头都是仰视镜头,代表着阳台下的人物的位置。第二种情况是务虚的,主要利用仰角镜头进行心理暗示,或表达某种象征的含义。“文革”期间我国拍摄样板戏电影,遵循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敌俯我仰”。这里的俯仰主要传达出的是象征意蕴,观众在面对不同镜头的时候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暗示效果。

实际上,对于观众来说,种种“视觉效果的产生,完全是由于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即视觉变化——构图形式变化——画面意义变化——心理关系、情感变化。”

3、俯视镜头:俯视镜头与仰视镜头正好相反,摄影机的位置处于人的水平视线之上。它强调的是人物在特定空间中的位置、特定环境中的处境。在俯视镜头中,环境通常体现出“左右”人的力量,人物则显得被动、软弱。再加上大多数俯视镜头采用全景系列,所以呈现出“宏观表述”的意义。

俯视镜头的运用既有写实客观性,如同仰视镜头一样,表明人物的空间角度或视点;也有写意象征性,渗透出压抑、自卑、蔑视等情感色彩。

4、倾斜镜头:属于明显的非常规镜头,它打破了横向和纵向的水平线,以不完整的、歪斜的结构形式完成画面构图。同前面几种镜头形态比较,倾斜镜头的主要功能在于表意,而且这种表意更多呈现出的是风格化的特征。

倾斜镜头首要的作用是表现人物特殊的心态:迷乱、破灭、失衡、畸变等。王家卫的许多作品如《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都是其中的代表。

其次,倾斜镜头还用于表现人物病态的情状。

*小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镜头语言区别于日常视觉经验而晋升到艺术的高度,关键的一点就是有无“角度”意识。陌生化的影像感觉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角度的作用,尤其是超越平视角度的拍摄。所谓艺术化处理实际上就是要对角度等镜头元素形成具体的构想。所以,普多夫金认为,摄影机不可能自然主义式的记录世界,“实际发生的事件与它在银幕上的表现是有显著的区别的。正是这个区别使电影成为艺术”。反过来,站在观众的立场去欣赏影视艺术,关注拍摄角度及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运动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理解了影视艺术中的运动元素,才能理解镜头语言,才能领会影像独特的美。毫无疑问,这里讨论的运动特指的是与影像表现相关的镜头运动。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指镜头内部拍摄对象(主体)的运动,其二是指拍摄方式的变化,即摄像机的位移。

1、主体运动:镜头中主体的运动主要与故事内容相关,同时也与导演的场面调度有关。由于这里集中讨论的是影像问题,所以关于内容方面暂且忽略不论。而从主体的场面调度而言,一般性的规则不外乎横向运动、垂直运动、纵深运动以环形运动几种。

2、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带给人们的动感更为强烈。因为,对于叙事而言,镜头内部主体的运动与事件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变化似乎是自然发生的,因此有不知不觉之感。而摄影机的运动是画面外部的运动,它通常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意图,代表着叙述者的讲述角度和态度,因此难以避免地带有某种人为的强制性色彩。所以,比较而言,摄影机运动更能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

常见的摄影机运动方式有五种:

(1)摇:摇镜头主要是指摄影机的机位在拍摄中不作位移,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的空间可变功能,使摄影机的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各种运动,改变拍摄的方向和范围,求得不同的画面效果。

(2)移:移镜头指的是摄影机或摄像机在移动状态下的拍摄形式。

(3)推、拉:“推”是指“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的拍摄”方法,“拉”正好与“推”相反,是指“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远离式的拍摄”方法。

(4)升/降:“升”或“降”指的是摄影机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的拍摄方法。

(5)特技运动:特技运动指的特技摄影造成的运动变形,如高速摄影、低速摄影、反转和定格等。

*小结:综上所述,无论是景别、角度还是运动,作为直接塑造影视影像的镜头元素,它们都深刻影响着影像的审美风貌。对于观众或影视批评者来说,把握影像诸多镜头元素的特点、功能、长处和不足,是考察影视作品影像处理艺术的重要前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这些基本的镜头元素是走近影视艺术、探究影像美的起点。

 

第二部分  造型元素

影视艺术主要是借助光、色彩、构图等造型元素来表现人、物、环境,来塑造视觉形象的。因此,如果说镜头元素是影像生成的基本手段,那么,造型元素是影像塑造的形式要素;如果说影视作品是用镜头来写作的,那么,造型元素就是镜头写作的基本材料。这就意味着我们阅读影视作品要从阅读种种造型开始,从熟悉各种常见的造型元素及其运用规则入手。

常见的影像造型元素不外乎光、色彩、构图等几种。

一、光

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维多里奥-斯托拉罗曾说过:“摄影师也是作家,只不过他是用光写作。”影视影像是依赖光而成像的。光的不同摄入方式决定着影像造型的不同结果。所以,对于影视造型艺术家来说,光是艺术创作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那么,作为影像造型第一要素的光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1、控光要素:用光实施造型关键在于调配控制光线。一般说来,控光主要涉及四个要素,即光的质量、光的方向、光的亮度以及光的基调。

(1)光的质量:指的是光线相对集中的程度,也就是我们日常谈论的柔光和硬光问题。

(2)光的方向:是以被摄体为参照系,在光源位置与被摄体之间形成的一定方向。

(3)光的亮度:指的是光照的强弱程度,主要有强光和弱光两种。

(4)光的基调:指的是整部影片的光线在视觉上的明暗关系及其效果。

2、光的艺术功能:光是镜头造型的主要要素,不仅赋予画面形象以物质生命,而且造就这些物质形象的艺术生命。如果从造型角度看,布光具有多方面的叙事写意功能。

(1)人物造型功能:在叙事性镜头中,光基本是用来真实再现具体环境或人物的,即保证观众“看得清楚舒服”。而一旦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参与形象刻画或空间塑造时,它就呈现出鲜明的造型特征。其中人物造型又占有主导地位。

(2)环境造型功能:环境是叙事性作品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物展开动作的场所、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还是描写人物、表现主题和造就风格的重要元素。用光进行环境造型同样是光的重要艺术功能之一。

(3)象征写意功能: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元素,光的神奇多变使它自如地游走在虚实之间,不仅能够出色地承担人物环境的造型,而且也能直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表达人物的情感,这时光就呈现出了象征写意的功能。

*小结:由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今天的影像创作或影像分析而言,光已经远远超越了还原物质世界的感光元素的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造型手段。我们感受光、解析光,必须站在审美的高度去把握光所传递出来的艺术特质和美学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领悟到创作的意图和阅读的快乐。

 

二、色彩

色彩是视觉造型的另一种语言元素。

1、色彩的特性:由于色彩是光波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不同的光波波长成就了不同的颜色。所以自然生活中色彩的构成相当复杂。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色光的混合呈现为红绿蓝三原色是基本的规律,而各种比例的三原色光相混合或滤减,生成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彩。在此前提下,色彩具有种类、深浅、鲜艳程度等区分,分别呈现为色调、明度和纯度等特征。

(1)色调:指的是颜色的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色调的颜色不是指一个颜色,而是一类色彩,即显现彩色成分的三原色光组合比例相同。

(2)明度:指的是颜色的深浅明暗的特征。

(3)纯度:颜色的纯度就是人们常说的色彩饱和度,主要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

2、色彩的心理倾向:各种不同色彩唤起不同的情调,甚至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出的是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色彩具有心理倾向性。

(1)生理因素:色彩的心理倾向首先取决人的生理因素。

(2)社会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色彩的心理倾向即引发的情感体验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制约,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生活实践、历史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直接左右了色彩象征意义的特定内涵。

*小结:与光一样,色彩在今天的影视创作中,已经不仅仅是关于斑斓多姿的物质世界的真实写照,而是充当着形象刻画、抒情写意的重要艺术手段。色彩语言贯注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趣味,也集中体现出影视艺术独特的美。因此,毫无疑义,色彩是我们鉴赏影视艺术时不可忽视的要素。

 

三、构图

何为构图?在一个平面内有机安排拍摄对象、调配形式要素的过程就是摄影(摄像)构图。

1、构图的基本内容:不管影视画面如何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影视艺术家如何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其构图的基本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表现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大部分。因此,我们要把握影视构图首先在于了解构图的基本组成及其运用规律。

首先是主体。主体指的是画面形式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创作者表达创作意图的主要对象,自然也是画面内容的核心。从构图格局上考察,无论主体是人还是物,都必将居于构图结构的中心。

其次是陪体,即那些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的对象。就画面构图而言,陪体处于陪衬主体的地位。

最后是环境。实际上环境是构成主体和陪体活动的空间,通常分为前景和后景两部分。前景指的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景物,后景指的是画面深处位于主体后面的景物,有时也叫做背景。

2、构图的主要类型:由于构图主要涉及的是拍摄对象的空间布局问题。所以,按照这一标准,构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均衡构图和不均衡构图:遵循古典的对称法则,讲究布局上配置的匀称、均衡,呈现出适度的节制美。比如要围绕画面视觉中心平衡物象的搭配,力求轻重一致,大小相称,深浅相当,动静适度,甚至强弱也要势均力敌。这种传统的构图设计接近人的日常观察习惯,具有自然、平和、写实的感觉,散发出朴素的生活气息。我们通常称之为常规构图类型。与之相反的则是不均衡构图。

(2)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顾名思义,开放式主要指的是画内空间向画外放开,有意削弱画面内影像的完整性,视觉信息趋于多义和暧昧,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看不见的画外空间。(它最富有突破性的意义在于恢复了单一的影视画面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将具体的故事、人物、事件重新置放到了生活的、历史的长河,从而获得了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其次,开放式构图引导观众参与创作,利用观众的想象力扩充、开掘和完善艺术作品的内涵,这不仅增添了艺术的丰富性,而且将阐释生活的权利交还到了观众手中,体现了现代艺术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意识。)

3、影像构图的特点——动态构图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是时空艺术。这就决定了影视构图不单单涉及空间造型问题,而且还包含了时间的因素。而时间的延续带来的是运动的必然。所以,与传统的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比较,影视构图最具特色之处就在于它是“动态构图”。

动态构图意味着图形的设计和建立是以连续的、运动的和开放性的画面为基础的。即使就一个单镜头而言,只要它是运动的,被摄体在画面内的位置、与前后景的平面关系及透视关系便会发生连续的或间断的变化。

*总结:从上述影像构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构图在本质上是为内容寻找造型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必须承担对影像内容的正确传达,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独特的艺术美。各种构图要素通过长短、强弱、大小、明暗的处理呈现出有规律的节律,营造了造型的诗意。构图形态的近化正是沿着这样的轨迹不断向前推进的。这一规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那就是当我们面对构图这一影像元素时,不能忽略构图创造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美,不能忘记从艺术化处理影像的角度去评价作品的造型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