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必读的中国古代画论

(2014-03-04 23:00:30)
标签:

不是山

其意

位置

明义

于予也

文化

分类: 评论文章

画家必读的中国古代画论

2014-03-03 王天艺术空间

一、 南朝宋 宗炳《画山水序》
    案山水画及专论,当以宗少文《画山水序》为最先。顾长康虽有《画云台山记》在前,揣摩其意非在专论山水,实仅为画之构想。
    按《历代名画记》:(炳)善书画。江夏王义恭尝荐炳于宰相前,后辟召,竟不就。善琴书,好山水。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曰:“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其高情如此。
    “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句。开宗明义,阐述画山水应为体现“道”而作,由因则是山水“质有而趣灵”,故称“仁智之乐焉”;后“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句亦言此。以山水画与“道”合,自是书始言。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画策之内。”《易传》曰:立象以尽意。又有王弼“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已观象”,其立意或相通乎?又“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句在下。
    “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句。言艺术创作之现实来源。参照谢氏“六法”之“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及石涛“搜尽奇峯打草稿”。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凡物近大远小,此前山水仅为人物之衬托,一改“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水于是独立成熟。
    “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封,坐究四荒。”于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神乐(luo)于山水,所以“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http://mmbiz.qpic.cn/mmbiz/LeibFfZmclibZEc6Ep9JhCbNAN3DKsEWpolPnP3IYic1jWHCDSIm7ZKc8UC86xezpeNicQdpK178MuqINh5Ml8FfDg/0         
二、南朝齐 谢赫《古画品录》
    今所存画论以是书为最古,画作品评亦始于此,不可谓不重,又以六法之论始创,其后画家宗之,千载未曾易也。
    赫不知何许人,唯有《古画品录》遗后人。自言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唯陆探微卫协备赅之矣。其下罗列凡二十七人,等差诸家优劣而依次分六品第,以气韵生动者为最。张彦远称其最允。考其于诸家画作品鉴,始于汉末三国人物品评之风,若刘劭之《人物志》、《说略》。此时除是书外,尚有刘勰《文心雕龙》之于文、钟嵘《诗品》之于诗,盖相类也。
http://mmbiz.qpic.cn/mmbiz/LeibFfZmcliba7X1IjiaL0d292pJyl8TLjPVzC5qlRVcmbtpqvp0RVjmc0hrlb85Nw4ffsdm6RcFmbQ0yc7r0ibCQw/0         
三、五代后梁 荆浩 《笔法记》
    “水晕墨章,兴我唐代”除荆浩忠于唐室,恐有他因,余不能知。文章有言张璪“笔墨精微,不贵五彩”,谓张璪多用水墨渲染,故不以赋彩为贵。又有“六要”,曰气,曰韵,曰思,曰景,曰笔,曰墨。其将人物画之“六法”发展得来,而水墨山水日益得势,故于六法之上增益“墨”,又有“笔”,自此山水笔墨并重,而士人犹不贵赋彩;又“气韵生动”即“气”“、韵”,“经营位置”归纳为“思”,“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于“景”,山水重写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云云),故无“传模移写”。
    另将画作分神妙奇巧四品,神妙为上;笔有四势,筋肉骨气;弊病则有有形无形之分。披文可见,凡不赘言。

http://mmbiz.qpic.cn/mmbiz/LeibFfZmcliba7X1IjiaL0d292pJyl8TLjP8eRqYNVk4tZDpCsnxz9nT4yqxmsQxVtsjZlZM11hSuNMLhQOBdZT7g/0
四、清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本明皇室,朱姓名若极,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
    全书以一画贯穿到底,条理分明石涛之画道,盖取法于儒释道三家。试从原文章句而作漫谈: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自无法出,有自无中生,《老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太朴散而法立,若佛理所说之“缘起”。
    “立於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一者心也,一画者明心见性也。人若明心见性,则万法自生。又缘起性空,故欲“法立”,先“太朴一散”也。石涛之心有禅学之名实,而多出自于陆王心学(“心外无物”之于“一画者众有之本”,等)。
    了法章第二俱论明一画之理之本性即明心见性,则万法俱了,了然于心也。
    变化章痛斥食古不化者,而倡导“笔墨当随时代”,而笔墨之于山水画本是与“道”合的手段,“借笔墨以写万物而陶泳乎我也”,食古不化者追逐笔墨,以手段为目的,舍本逐末。
    尊受章第四 尊与受出于《心经》五蕴之理,论“古今至明之士”“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皆因不识“一画之法”。 
    “强而用之,无间於外,无息於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欲至一画法明,君子须自强不息。
    山川章第八 “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以唯识理论阐明“心”与“境”之关系,山川与予相脱胎,心中有境也。此由“搜尽奇峰打草稿”,见山是山而至见山不是山。

http://mmbiz.qpic.cn/mmbiz/LeibFfZmcliba7X1IjiaL0d292pJyl8TLjPq8CMrmncNAiad9MibP4QvJpkMZfibMeuly4jztdc3KSibZMF0bQicOzuu0g/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