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风流自古惜红颜
——为世间女性而吟
作者:姑苏沧浪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常叹真情芳世间,风流自古惜红颜。
离思诗里窥元稹,兴庆宫中赞玉环。
垓下别姬悲项羽,英雄绝唱誉人寰。
十年辛苦惟为梦,谁解芹溪墨不悭?



1、元稹: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代表作品:《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元稹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2、离思: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3、兴庆宫:是唐玄宗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号称“南内”,为唐代长安“三内”之一。宫内建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万方来朝,唐玄宗、杨贵妃常在兴庆宫内举行大型国务活动、文艺演出,因而在唐诗中留下无数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便是起源于兴庆宫的沉香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4、垓下:项羽的《垓下歌》和垓下之战。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崐”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固镇濠城沱河南岸,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致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见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遣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迷路,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兵败自刎。
5、芹溪: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曹雪芹是中国继诗仙李白、词仙苏轼之后的“文仙”。他作为文学家永远是第一,无人敢说自己的文学造诣超过了曹雪芹。他是文学界的爱因斯坦;《红楼梦》是文学界的“相对论”。尽管胡适发现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红楼梦》整体的统一与和谐。
红楼梦虽是由两个人写成,但是由同一个灵魂合成的。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贾宝玉是僵死的封建社会中孕育的圣婴。人家都把智力用在功名上,而贾宝玉却把生命投向儿女之情。在宝玉眼中,生命即感情,而感情是没有高低贵贱的。面对历来女人都是男人的战利品和玩物,贾宝玉却认为女人是水,男人是土。水更清爽,土太浑浊!贾宝玉把感情从权利中分离了出来,而且贵若生命。也就是说曹雪芹在灵魂的启迪下已经掌握了生命的本质。在文学领域内,曹雪芹达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至高境界。
《红楼梦》的文字功夫也代表了曹雪芹不可超越的高度。曹雪芹的信念和人品,日月可鉴。曹雪芹才高八斗却终身为一群姑娘写书立传,而且没有一点经济效益。曹雪芹为文学而生,也为文学而死。文学又使曹雪芹获得了永生!只要中国人还存在,《红楼梦》就要流传,曹雪芹的名字就要流芳。不仅如此,《红楼梦》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学圣经”。《红楼梦》中有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姑苏沧浪认为没有!《红楼梦》刻划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鲜活。这足以证明曹雪芹心中没有了一点偏见、没有了一点仇恨、没有了一点虚荣或一点私心。不是吗?可见曹雪芹为“文学之仙”当之无愧。(姑苏沧浪《良心为本,爱是生命,是上帝!(一)》
)



制作:姑苏沧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