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近体诗平仄规则和格律术语简释
姑苏沧浪於2006.09.14
为便于对近体诗有兴趣的人探讨近体诗故浅述近体诗平仄规则。
第一部分:浅述近体诗平仄规则
一、引子:
1.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①、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
②、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③、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2.平仄:汉字的四声和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现在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3.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
一般来说,每一句句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二、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则(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明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现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学习者直接套用即可。
律诗一般只要求颌联、颈联对仗,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杜诗最工,所以我认为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再仔细看看,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只有在不造成'犯孤平'和'三同调'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论。
㈠、“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指平仄可变通。
⑴五绝: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⑵七绝: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⑶五律: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如:《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如:《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⑷七律: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如:《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锦官城外柏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