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浅谈《锦瑟》及李商隐

(2008-07-10 19:54:11)
标签:

爱在中国行

随笔

浅谈

锦瑟

李商隐

文学

杂谈

分类: 轻叩心扉

http://www.photo.ccoo.cn/bbs/2007324/20073249323362.gif

浅谈《锦瑟》及李商隐

2007-12-09 

姑苏沧浪於梁溪

http://www.photo.ccoo.cn/bbs/2007324/20073249311276.gif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11/10/2/118037afe62.jpg

七律·《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格律: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是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

 

  无意中看到一友人QQ签名用了《锦瑟》这首诗,于是想起年少时就读过的这首“天鹅之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七律,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锦瑟无端五十弦按西方传说,天鹅在生命终结的时刻,总是要发出动听的哀鸣,人们遂将文人的最后作品,喻之为“天鹅之歌”。公元858年(宣宗大中十二年),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罢盐铁推官,回到河南荥阳后不久,忧郁而卒。诗人在临终前的这段时间里,曾经写了这首七律《锦瑟》。清代编《全唐诗》,将此诗列于“李商隐卷”的卷首。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歧说纷纭,历来是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等等,莫衷一是。

  实际上,这首约作于公元858年的绝唱,虽只八句,恰是诗人“坎壈终身” (《旧唐书》本传)的命运写照。他没有料到,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死神已经在门外恭候着了。那年,他四十七岁,被罢盐铁推官。其实丢掉的这芝麻绿豆大的官,约相当于如今县政府里轻工业局的局长一职,应该不至于当一回事的。可他,曾经做过侍御史,至少是局级干部,曾经补过太常博士,说不定享受过副部级待遇。最后,职位剥夺,俸禄取消,成了无所傍倚的平头百姓,对诗人来说,实在够郁闷的。回到荥阳老家不久,心劳成疾,凄苦辞世,中国文人的命,也真是脆弱啊!

  四十七岁身亡,死得也太早了些,《全唐诗》中,我们还能看到崔珏的《哭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为他抱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按照托尔斯泰“情场得意,赌场失意;赌场得意,情场失意”的事无双赢定律,文人太得意了,通常就写不出什么好东西了。相反,所谓“穷而后工”,所谓“文章憎命达”,对诗人作家而言,倒是想写出好东西的一条绝对真理。古人且不去说他了,就我认识的、知道的、听说的那些同行,一旦屁股冒烟,有了座驾,文思也就跟着肠梗阻,连想放个响屁,也是难上加难的。

  因此,休看李商隐活得痛苦,死得惨怛,但是,文学史记住了他,读者记住了他。那些当时将他踩在脚下的衮衮诸公,神气活现过的,不可一世过的,侯门深似海,把我们这位诗人晾在大门外干着过的,如今再也无人提起,可李商隐和他的诗,却永远鲜活地存在着,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公平。有些诗是重于理解与分析,此诗却重于感受,感受诗的意象,这一点有些象音乐,《锦瑟》就象一首优美的音乐,听后使人不觉忘情。暂不谈这些,现就诗论诗,谈一谈《锦瑟》的意象美。

  一般说,一首诗的主旨对理解诗是很重要的,但李商隐的诗多数是主旨不明,《锦瑟》自不必说,其它的几首《无题》也是如此。我初读此诗时,对“五十弦瑟”、“落泪成珠”、“蓝田玉”的典故一无所知,但仍能感受到该诗的优美,读毕,余味隽永,令人缠绵不已。诗歌多数都是适合朗诵的,其韵律对诗歌的影响较大,如不朗诵不易感受诗的意境,而且感情也不易抒发,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等就是如此,读起来给人感觉铿锵有力、迭宕起伏,意象、意境也于此自现。但此诗却适于低吟,而且吟到最后几近无声,只留人独自沉吟怅惘,意意绵绵,有着说不清的感受,又似乎没有感受,仿佛进入一个超然的世界,如梦如烟,如幻如醉。其实这就诗该诗的魅力所也,似乎无意于表现内容,却又在这种无意中哄托出一种意象,从字面上给人的感觉很零散,特别是颔、腹两联只是罗列了几个典故,而且这些典故在内容上关联还不大,在整体上又映象出了一个五光十色迷幻世界,使人不知不觉沉迷之中。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锦”正与“华年”相呼应,反映了诗人年迈的悲凉感受,表达自己对华年身世的伤感和华年时光的留恋。“无端”二字,其概有怪怨之意,又给人以十分深幽的感受,该诗的气氛也由此奠定下来。《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李商隐概有自怜之意,逐用该典以寄悲怨。以下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几个神话故事和一连串的梦幻词语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缥缈的梦幻世界。传奇的人物、美丽的虫鸟、动人的故事,以及“梦”、“迷”、“托”、“泪”、“烟”等词语的运用更创造出了一个如梦如幻、光怪陆离的世界,使人不自觉地投入其中,禁不住痴了。正当人们痴迷之时,接下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又点破了这个梦幻世界,使人如大梦初醒、痴痴迷迷,甚是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谿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谿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谿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谿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谿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谿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是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让诗人陷入“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的深深的思索与迷惑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感悟到了色相俱空、有求皆苦、无常幻灭、求不得苦的佛教真谛。只是,诗人毕竟是血肉之躯,他明知追求幻灭,色相皆空,却仍然跳不出世俗的牢笼,仍然对理想、青春、爱情执着沉迷、热情讴歌、无比眷恋,走向了与佛学离情去欲、心不往境的相反的途径。也难怪在诗的结尾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在当时,文人才子受封建礼教禁锢,但也是不自觉的。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他们也是迷茫的,该诗给人也是一种迷茫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幸福时也有一种犯罪感,对于封建礼教叛逆的犯罪感。当不敢或不能追求时,他们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之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无奈。在该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深切的苦痛,而当这种苦痛用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便感受到透骨的悲凉。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痛苦之极归于无奈。在这种无奈的痛苦中,许多人往往游戏人生,为诗作文采取戏谑的态度,李商隐却没有从其流,足见李对自己灵魂、心灵的守护的执著,对于美好的东西是不愿轻亵的。正因如此,我们从李商隐的诗中总能隐约体验到美的东西,尽管这种美的表现是朦胧的,甚至不乏苦涩的滋味。

  孤独使人崇高,而痛苦又让诗如此美丽。使人能有深切感受的美,往往是病态的,这种美更容易触动人的灵魂,引起人们对于美的憧憬、向往。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从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诗中的哀婉、凄怨的风格很可能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体悟与痴迷,不太可能是对于政治、仕途的感叹。李的《锦瑟》和几首《无题》等感觉也象爱情诗,在感受爱情时揉合了人生的种种感触。

  对于李的情感和性格,历来猜测很多。由李诗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似乎有一段刻骨铭心的、隐晦的感情,这是诗人总耿耿于心、难以忘怀的。许多评论总谈到李诗涉及对其妻的情感问题,我觉得不象,夫妻的情感不可能如此隐晦,而李诗的情感表达十分糊模,总是朦朦胧胧,欲说还休。试看这几句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刘郎己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贾氏窥帘韩掾少,密妃留枕魏王才。”这些诗对情感的表达十分隐晦,几乎都与夜晚有联系,大有偷情之嫌。“春心莫共花争发”,此“春心”与“花”之比很有些微妙,有别恋与正情之感。

  李诗所表现的情感,尽管十分隐晦,却不猥亵,如贾氏对韩寿的倾慕,甄妃对曹植的向往,尽管有违礼法,却令人神往、痴情。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是无权追求爱情的,强拗的、畸形的爱情很普遍,在这种环境下,自由、奔放的爱情是不可能存在下去。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禁锢的封建大厦中,感情丰富却脆弱的诗人很难健康地发展,于是人性中自然的、真切的情感会更深切地触动李商隐敏感的神经,凝成他心中永远的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商隐和他的诗是在封建大厦笼照下的、阴暗缝隙中开放的一朵小花,这朵小花尽管有些病态,依然令人怜惜无限,嗟叹不己。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11/10/2/118037afe62.jpg

文/制作:姑苏沧浪

http://bbs.wxqcw.com/attachments/bbsxp/2007-5/2007514182412.gif

http://bbs.wxqcw.com/attachments/bbsxp/2007-5/200751418251.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