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ejiao.cntv.cn/C22485/classpage/video/20110322/100887.shtml
那个时候蜈蚣养殖场很少,大多又不成功。那么到哪里去找蜈蚣种源呢?于是罗永林带人夜间到野外去捕捉。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抓回来的蜈蚣养着养着又出现了相互残杀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罗永林边养边观察着。
http://s12/bmiddle/4b7eb7d2t9f1c9b1df40b&690 下" TITLE="CCTV-10《创新无限》蜈蚣立体养殖 下" />
http://s8/bmiddle/4b7eb7d2t9f1ca0454377&690 下" TITLE="CCTV-10《创新无限》蜈蚣立体养殖 下" />
罗永林:你像有的蜈蚣把头都掐掉了,有的都把身子一切两半。
张青文:是不是因为食物不够才导致的自相残杀呢?
主持人:野性难驯吧?它在野外?
罗永林:根据我们养殖蜈蚣,观察它的经验,这个蜈蚣主要在野外很少有两条蜈蚣群居在一起,这种动物它吃食的时候靠它的嗅觉进行捕杀,它分辨不出哪是它的同类,也就是两条蜈蚣只要遇到一起那就是你死我活,必定有一条死亡的。
主持人:您被蜈蚣咬过吗?
罗永林:咬过,咬过很多次。
罗永林那时养蜈蚣没有经验,一不留心就被咬了。那种疼的滋味只有被咬过的人才有体会,简直就是痛不欲生。他嘴里咬着毛巾,使劲忍着,就像他不想放弃养蜈蚣的事业一样,他还得多体会,多摸索。
主持人:这个被蜈蚣咬上去是什么感觉?
罗永林:因为它咬伤以后主要是疼痛、红肿。
主持人:怎么个疼法?
罗永林:这个疼痛,比方说就像一条虫,钻到你肉里面,就是不断在动,就好像一个针在里边剜的感觉,我可以讲因为这种疼痛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你包括有的体型很壮的男同志,蜈蚣咬了以后甚至疼得流泪。
主持人:有法治吗?
罗永林:有的,蜈蚣咬了以后首先我们必须要把它这个毒素用嘴吸出来,一直吸到出血为止。另外用肥皂水,包括像洗衣粉这些东西,很好地清洗,这样就会减轻很多。
主持人:就不会那么疼了是吗?
罗永林:不管采用多好的急救措施,这个疼痛一般没有几个小时一般消不了,一般在七八个小时左右。
主持人:我们来看下一张图。
主持人:用瓶子来喂养,您一开始是拿瓶子养蜈蚣,什么瓶子?
罗永林:用罐头瓶,也就是说一个罐头瓶里边放一条蜈蚣进行这样饲养。
主持人:这照顾起来太麻烦了吧?
张青文:对,而且很浪费空间。
主持人:对,你光清理、喂食就得费多大劲?
罗永林:每一条蜈蚣你要揭开,投喂食物,里边要补水,然后再盖上,这样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劳动强度。
主持人:还得给它清理排泄物。你平均算过没有,当时这些蜈蚣喂一次食得用多长时间?
罗永林:一般像两千多条蜈蚣一般喂的话需要六个小时左右。
主持人:一个人?
罗永林:一个人。
主持人:劳动强度够大的。
罗永林用罐头瓶养起了蜈蚣,换土,喷水加湿,喂食,辛勤地忙碌着。规模在慢慢加大,可是还是出了问题,到了繁殖的时候,怎么有的蜈蚣还把自己的卵吃掉了呢?他又开始了自己的观察和思索。到底是饥饿的原因呢,还是养殖环境的因素?
主持人:就是母蜈蚣把自己产的卵吃了。
罗永林:就是种蜈蚣它产过的卵,然后把这个卵吃掉。
主持人:饿了,你没给喂够食?
罗永林:但是这个我们也做过很多实验,最后我们刚开始考虑到是不是蜈蚣饿了或者干渴,饥饿的状态吃这个卵,最后我们在罐头瓶里面不断投入食物,它的食物很多,它都能够吃完,最后还是把卵吃掉了。
主持人:为什么呢?
罗永林:我们考虑蜈蚣这种动物本身就是怕光。
主持人:不是受人惊吓,它是怕光。
张清文:实际上是一个害羞的动物,这个害羞的动物也是个很谨慎的动物。就是说它只要在太亮的环境下,它可能首先要清理掉它的后代,也就是这种卵什么之类的,小的蜈蚣它都可能要解决掉。
主持人:那就得黑,完全在漆黑一片的条件下去养蜈蚣。
罗永林:因为蜈蚣这种动物它本身怕光,因为罐头瓶是透明的,比方下了卵以后,那个时候有光这个蜈蚣不能完成孵化过程,但它这个时候要逃跑,它逃跑之前要把卵吃掉了。
主持人:怎么解决呢?肯定就不能拿玻璃瓶养了?
罗永林:最后我们通过发现是光照的问题,我们最后用大的塑料盆,里边放土,把上面放上瓦片。
罗永林开始用大塑料盆放瓦片来养蜈蚣,可是很快发现,塑料盆还是小,于是他改用玻璃池子里面放瓦片。这回蜈蚣不吃卵了,小蜈蚣顺利降生了。玻璃池子加大了蜈蚣的生活空间,瓦片满足了蜈蚣需要阴暗的习性,同时罗永林发现,瓦片摞起来等于是让蜈蚣有了分层立体活动的范围呢!这个发现给了罗永林新的思索。
主持人:好,我们来看下一张图。修建玻璃池子,这后面怎么还有一病号被咬了。
罗永林:刚开始我们养殖蜈蚣,首先我们用玻璃给它做的池子。
主持人:不是用塑料盆吗?怎么又改玻璃池子了?
罗永林:塑料盆主要是面积太小了,如果要养殖蜈蚣多了,靠塑料盆容量太小。
主持人:扩大规模之后塑料盆跟不上了,就改玻璃缸了。
罗永林:对。首先玻璃在地面上做的池子,但是刚开始做池子的时候,因为这个玻璃没有弄好,就是中间这个缝,特别是四个角粘的不是那么合缝,因为这个蜈蚣脚头比较多,脚爪也比较尖,如果它要是顺着玻璃缝里边,只要腿搭上去了,它就会一节一节从上面跑上去。
主持人:那刚才我们看图上被咬的人是谁?
罗永林:被咬的,因为刚开始玻璃池子做了以后,蜈蚣跑出去了,跑出去以后我那个房子住在五楼,最后跑到别人家里面,把别人的孩子咬了,咬了以后别人找到我家里边去,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蜈蚣跑了。
蜈蚣没养出名堂,却把邻居的孩子给咬了,这可了不得!罗永林赶紧向邻居赔偿道歉。随后他马上赶到玻璃池养殖车间,夜间观察和研究,这蜈蚣到底是怎样翻越玻璃池子的呢?
主持人:您怎么把这缸改进,让蜈蚣跑不出来了呢?
罗永林:因为我们刚开始,我们做缸的时候,玻璃缸下面地面上有地面砖,地面砖上面我们用玻璃胶贴的,最后玻璃胶蜈蚣没事脚爪特别厉害,它经常在那个地方扒,它把玻璃胶和地面砖连接处通了,扒得离开了,离开以后地面砖中间有条缝,两块砖都得有缝,这种动物它有一种生存性,你看到这个缝很小,它身体就像一个蚂蟥一样,然后它从砖缝里面钻出去了。
主持人:那么小的缝它能钻出去,会缩骨功怎么着?
罗永林:因为这种动物它就是钻缝的能力是相当强的。
于是罗永林改进了玻璃池的密封方法,采用水泥抹缝,蜈蚣跑不出来了。他的观察和用心换来了成效,蜈蚣的养殖规模也开始扩大了。不过他改良蜈蚣的食物,谁也想不到起源竟然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失误。
主持人:行,我们来看下一个漫画,改进蜈蚣食物,还有一个鸡头。
罗永林:是这样的,因为最早养殖蜈蚣,我们主要刚开始那个时候我们养殖蜈蚣,别人都给我们介绍,作为蜈蚣养殖首先从饲料养起,但是饲料那个时候别人介绍的就是黄粉虫。
主持人:面包虫。
罗永林:就是面包虫。
主持人:蛮好吃的,张老师。
张青文:对。
罗永林:在我们喂养过程中间发现这个蜈蚣吃这个食物的时候,它就是用毒牙把这个虫夹住,夹住以后注射毒素,然后把这个虫给它麻醉死了以后,然后再吃。但它每吃到最后这么一点点的时候夹不住了,夹不住这剩余的部分都掉在池子里边。在潮湿的地方,特别是在高温的时候,但这种腐烂的食物在里面腐烂,然后滋生细菌,细菌会感染蜈蚣,造成蜈蚣的病害。
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呢?
罗永林:因为也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家里边来了一个朋友,也是买了一个鸡,最后他们把鸡杀了以后,把鸡头,像鸡肠这些东西一下子扔到我那个池子里面去了,到晚上的时候,蜈蚣白天不动,到晚上的时候,他们看我的蜈蚣,最后一看那个地方扒了一堆蜈蚣,都扒到一起,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我说蜈蚣怎么都扒在一起,最后用棍把蜈蚣扒开,他们说这是我刚才扔的东西,扔的鸡头,本身是扔到外边去的,最后可能使劲小了,一下子扔到池子里边去了,然后这个蜈蚣全部都扒到一堆,扒到上面吃这个鸡头。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罗永林产生了新的联想,既然蜈蚣吃鸡头,那是否也能吃别的动物内脏呢?于是他从市场上买来了猪和鸡的内脏等,来尝试喂养蜈蚣。他没有想到蜈蚣很喜欢吃这些食物。于是,罗永林开始尝试给蜈蚣集体喂餐的新模式。
罗永林:用这些东西喂蜈蚣,这样降低了饲养的成本。
主持人:而且您刚才讲的那个问题也就少了,过去是一条一条黄粉虫,蜈蚣自己抓走,第一野性难驯,第二吃剩下的东西容易发霉让蜈蚣生病,现在等于改散喂变成一个集体投食,大家伙都跑到这儿来吃,吃完了就走你的。
罗永林:吃饱了都到窝里面待着。
主持人:然后这些吃不了的你还可以进一步处理,方便你打扫,好方法,再来看下一张图。
主持人:立体养殖的突破,如何咱们从一个一个小罐头瓶子变成用塑料盆盖瓦片,再变成玻璃池子盖瓦片,最后怎么把瓦片替换成了这样特种设计出来的砖头。
罗永林:因为刚开始我们也是从罐头瓶,通过改到瓦片,瓦片也就是在蜈蚣养殖产卵技术问题解决了,解决以后,那个时候需要大量的,蜈蚣养多了,场地小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想,咱们人不都是住楼房吗?但是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东西,就像咱们人一样,给它做成一层一层的,所以最后我们都想到用水泥砖,刚开始做个模型,然后专门制作出这种专用的窝。
主持人:里面内部结构变过吗?
罗永林:变过,因为刚开始我们把砖刚开始做的是十二公分高,但是那个时候给我们一种理念,里面这个窝槽越深,蜈蚣待到里面待得越多,刚开始这样在想。但是最后做了十二公分以后,把这个窝做成了,把蜈蚣放在里面,最后发现里面蜈蚣待得特别少,最后我们仔细观察,蜈蚣它这个空间太大,蜈蚣并不在里面待着,它需要很小的缝隙,就是空间大了,里面有光照进去。
主持人:就是蜈蚣跟我们人不一样,咱们都希望自己家的房子越大越好,越亮堂越好,人家希望越黑越好,越窄越好。
罗永林养蜈蚣,是一个细心观察,逐步认识的过程:从最初野外捕捉蜈蚣,用罐头瓶养,到玻璃池加瓦片,再到立体砖规模化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从喂黄粉虫,到发现病害,改革蜈蚣食物,拓宽了来源,也降低了成本,这才让他走向了成功。罗永林养蜈蚣,从零起步,逐步摸索,发现规模,大胆尝试和创新,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蜈蚣养殖路。如今他还在改良蜈蚣新品种,还在创新的路上继续着自己的新探索。
主持人:最后您给点评一下吧?
张青文:我觉得罗总他们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停地碰壁,不停地摸索,而且是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走过来的,而且这次走过来之后,我觉得不光把蜈蚣形成的一个非常规范的养殖的技术,可以这样说给社会做出了贡献,另外还在做蜈蚣的选育问题,因为我们所有的饲养的动物,都是人工在不停地选育,在不停地长大,不停地提高它的质量,所以说这个路我觉得走得很好,希望坚持下去,希望多听到你的好消息。
罗永林: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两位的到来,也感谢电视机前朋友的收看,接下来请您继续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