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中录》读后感--关于几个bug?
(2017-10-24 22:13:18)第一次看有小说拍成电视剧还邀请观众一起热烈互动的哈。官博直接霸气的出了五个选题,让大家参与互动,甚至可以保留喜欢的片段,或者设计剧中对白,这个很有意思。之前还以为《簪中录》这部小说,也是大幅的宫廷言情剧,嗯,主线还是以破案为主。这类推理故事还是比较不错的呢。一口气看完全部章节,里面很多经典又直接的对白,真的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我想,认真看过原著并投入其中的,应该也会非常关心并且最期待电视剧版本的。因为这些案件的来龙去脉,至少已经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而对于角色形象的形成,已经在脑海中了,更期待出现在屏幕上的那个人能够表现好;当然,也更期待文中的BUG更少的出现在剧中。 由此,就个人的理解,归纳以下,供参考。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开头,黄梓瑕在仙游寺想起自己祖母说过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几个案件的精神所在了。
剧中,真应该给这一家子多一些戏份呢!!
以下,讲讲bug或者是个人疑问。
1、关于称谓。 1)介绍云韶六女的时候。黄梓瑕询问陈念娘:“雪色应该是叫兰黛为姑姑吧?”。念娘回复: “是啊,兰黛与梅挽致是姐妹,自然是雪色的姑姑。”------如果是姐妹,那么,称呼应该是姨姨为妥。后期编剧,或者可提到按照云韶苑的规矩(毕竟都是学艺之人)作为敬称,称之为姑姑。因为根据解释,“姑姑”通常指父亲的姐妹,有时也用作对无血缘关系女性长辈敬称。 2)关于二姑娘被认亲的情节。其中,自称是二丫远方亲戚的刘喜英,在找到刘二丫的时候,自称是其“表叔”。此称谓有误。 因为,“表叔”这一称谓,在中国的宗族关系中,父亲的表弟称为“表叔”,一般是来自祖父的姊妹之子或祖母的兄弟之子,年纪又小于父亲的。而刘喜英却在二丫面前,直接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家谱,翻到某一页给她看。再按照中国宗族关系中,“族谱”中一般以记载男子为主,女性的身份随嫁记录。虽然唐朝开始,修谱之风兴盛,也有修“家传”的方式。但【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故,二丫应该称刘喜英【堂叔】
2、关于二丫。
周子秦和黄梓瑕、夔王在街上看到二丫被认亲的时候,刘喜英曾多次叫:二丫
名字。并拿了族谱,提了姓氏,不太可能记不住。但是,在逃婚进京的时候,提起“刘二丫”却说名字不怎么样,听起来有点彪悍。黄梓瑕提醒后,还不知道。直到提起:二姑娘。他才有所明白。
---虽然不排除他健忘这个事,但是在文章最后,二丫从蜀地来京中找周子秦,可见情感不错,剧中他们俩也应该多点戏份。----所以,这个情节,应该再设计一下。
3、关于云韶六女,大姐的身份。 文中提到了: 二姐:王皇后,也就是梅挽致。 三姐:兰黛 四姐:殷露衣 五姐:?(未明确,或许为冯忆娘) 六妹:傅辛阮 这里的大姐,文中却有两个: 1)陈念娘介绍云韶苑时提到的:江横波 2)后来在蜀地出现的:公孙鸢
4、关于匕首。 文中提过一共铸造24把,只有一把特别出色,太宗常随身佩戴。后来,赐予公孙大娘。但在文中,这把匕首出现多个位置描述,不知道哪一把为真?此情节,可稍作修改,使之更为合理。 1)陈念娘在京中跟黄梓瑕介绍云韶苑的时候,提到:至今,云韶苑还供奉着那把匕首; 2)在傅辛阮的房子里,周子秦带黄梓瑕和李舒白去现场寻找线索的时候,也看到了案头被供奉起来的一幅画,以及匕首。以李舒白过目不忘的本领,他一眼就认出来,是当年太宗赠送之物。那么,这把匕首是一直供奉着在房子里的吗?还是公孙大娘临时带来的?如果是,这个时候还愿意放在被封了的府邸之中? 3)公孙大娘在表演期间,使用一寸长的刀片杀人,后藏于池底砖石之间,被黄梓瑕破案后。文中描述“这铁片锋利无比,灯光映照在上面,那闪现出来的光芒几乎令人眼睛都睁不开,百炼钢,寒霜刃,令人胆颤。”。又把铁片放在桌上,介绍“太宗所赠之物”的匕首也是这样锋刃如初,不可逼视。这里也提到太宗皇帝赠送给公孙大娘。同时,介绍公孙鸢使用的长剑叫:承影。并且提到《列子汤问》中有云,孔周有三剑。。。(这其中,铁片就是匕首。可是,又提到承影的传说。提示承影和含光二剑可二合一吗?如果是这样,匕首更应该是独立的吧?难道有误?) 又:公孙鸢的木剑之中藏着这片刀片,那她哪里来的寒铁?----------此情节需要斟酌。 4)鄂王李润在母亲陈太妃的香炉中,放了匕首。黄梓瑕找到后,周子秦提到“等我们回蜀地去查一查,看看证物房中的那柄匕首是不是还在,说不定就能知道了。” 说明,应该是公孙大娘用的那把。那么,在云韶苑和傅家出现的是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