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009-02-04 14:01: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述道 |
【义解】: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
杨注曰: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古伪字“人”旁“为”,亦会意字也。○ 郝懿行曰:性,自然也。伪,作为也。“伪”与“为”,古字通。王先谦从郝说,以为《荀书》之伪皆读为“为”,下文“器生于工人之伪”,尤其明证。○ 钱大昕曰:《尧典》“平秩南讹”,《史记》作“南为”,《汉书·王莽传》作“南伪”,此“伪”即“为”之证也。下文又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人身上不能学到、不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性;人身上能学到、能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伪;这就是性与伪的区别。
千百年来,荀子受人攻击的原因,皆因其言性恶之故。然而荀子所谓“人之性恶”真的是指人性本恶吗?从全书来看,“性恶”在传世各版《荀子》中仅20见,且这20见全部出自《性恶》篇,其中10见则皆在“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类句式中(2见略异,亦计)。其他篇章不见“性恶”之辞,且《乐论》篇曰“先王恶其乱也,......,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又《劝学》篇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如果荀子“性恶”之说指人性本恶,又如何解释“感动人之善心”、“积善成德”这类观点?王先谦在《荀子集解·序》中说“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悲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鄙人以为荀子做《性恶》篇之因,一则激愤于世事大乱,二则为驳孟子仁义礼智人性固有之之论,故刻意出“性恶”之语。
人之性渺然难解,然终有可识之途,鄙人以为可从三层认识:本性,朴性,心性。本性,即人秉受于天地的本然之性,即《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因本性与天无截然之分,故难以善恶论之,为难解难求之层。朴性,即本性之属性,虽然本性渺然难思,但其属性仍有可认识者,细论之,朴性又分欲端、善端、知端三特点,三端分别是欲望、善良、认知的萌芽状态,有欲端故人能有饮食男女逐利之欲,有善端故人有修善端伪善端以成仁德的可能(感动人之善心、积善成德),有知端故人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并能开出智慧,如《解蔽》篇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因朴性是走向欲望、仁德、智慧的开端,所以需要引导矫饰,这引导矫饰之法就是圣人之道,即《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心性,即沿着三端最终表现出来的人之性,即欲望、仁德、智慧也,若遵循圣人之道引导矫饰则能使欲望仁德智慧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欲望之发也合乎天道天理,欲望的表现也能是善,即《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若欲端之发不循圣人之道,则必然偏离正途,伤害他人,成为邪恶之端,恶的本质是人欲之发不符合礼义。
本性—→朴性(欲端、善端、知端)—→心性(欲望、仁善、智慧)—→行为
因人之朴性有欲端,人性可向恶;人之朴性有善端,人性可向善。向善向恶既是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可成为善恶的原始能量,但不能理解为人性本善或本恶。若人性本善,则人人自可成圣贤,又何须刻意循圣贤之道修身呢,若人性本恶,这世界必然在机谋权诈的诡谲中,善又何从出?故鄙人认为荀子言“性恶”乃人性可向恶,其书中性恶与欲念、争心并举可为证据,所以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翻译为“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
钱大昕曰: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宋儒言性,虽主孟氏,然必分义理与气质而二之,则已兼取孟、荀二义,至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实暗用荀子“化性”之说。
孟、荀二子言性,均为支撑其理论体系而立论,侧重点不同而已,并无实质上的矛盾,我们若以性三端说出发,就不会落入门户抵牾之见。修人之善端,可成善,化人之欲端,使人欲与天理不二,礼义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