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5-02-09 10:13:26)
标签:

杂谈

贾樟柯

故乡

文学

分类: 影视片花
深切凝视故乡,期待“海水变蓝”
——观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在2021年编剧且导演的一部纪录片。
本片以2019年5月9日——16日在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贾家庄举办的“首届吕梁文学季”为契机,通过山西老作家马烽的女儿段慧芳、陕西文坛“三驾马车”之一贾平凹、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和“梁庄三部曲”的女作家梁鸿的讲述,揭示了贾樟柯倾心打造的“首届吕梁文学季”的主题——“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有人将本片视为是“跨度长达七十年的中国心灵史”,还有人认为本片展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再现了建国七十年来的社会变迁,但我觉得,本片的主旨和贾樟柯的用意在于凸现“故乡”这个“根”,在作家创作中的非凡意义和不可小觑的作用。山西老一辈作家马烽正是在回到“故乡”——贾家庄带领村民们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在与邻里乡亲的密切交往中,才创作出了《结婚》、《韩梅梅》、《饲养员赵大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新中国欣欣向荣的优秀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地位;陕西作家贾平凹正是在创作的“瓶颈”下,回到了他的“故乡”——商洛,在三年多的时间,在骑着自行车走村穿巷的过程中,写下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成名作《商州三录》、《鸡洼窝的人家》和《浮躁》等,这既开启了贾平凹非同寻常的文学之旅,也彰显了他站在家乡看中国,看世界的风范;两次高考落榜的余华,无论是从牙医到作家的转型,还是从屡屡退稿到频频约稿的成功,都离不开故乡——浙江海盐对他的熏陶和影响,正是他在海盐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才使他创作出了带有海盐地域风味和文化气息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由此,也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风采;生于七十年代的女作家梁鸿,虽然有在郑州上大学的优裕,有在北京读博士的荣耀,但真正让她崛起或成名的是她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梁庄三部曲”(《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正是滋养了她二十年的故乡——梁庄,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和力量,才使她成为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的杰出代表。
纵观本片,无论是二十年代出生的马烽,还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贾平凹,或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余华,或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梁鸿,他们创作的起点和基点都是“故乡”,他们创作的最高成就都是对“故乡”的凝视,马烽写的是吕梁,贾平凹写的是商洛,余华写的是海盐,梁鸿写的是梁庄,由此可见,只有熟悉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历练,浸透在血液里的故乡情结,才能迸发出灵光的创作思路,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话上的那段讲话:“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我隐隐约约感到,本片就是贾樟柯对毛泽东这一文艺创作理念的注释。
本片的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颇有诗意,但也令人费解,直到本片的最后,导演才借着作家余华的讲述,道出了本片片名的由来:“在我小的时候,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儿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由此来看,这个片名似乎是一种隐喻,隐喻着自建国以来我们文学创作的波澜起伏,沉浮不定,虽然有失望,有失落,有失败,但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的向那个“海水变蓝”的方向游去。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